1983年1月一个冬夜,北京风急雪冷,但仍有许多人骑车数里,赶往金融街政协礼堂。他们多为科研人员或政策顾问,然而那一夜,他们注定是一群目瞪口呆的观众。礼堂正中,摆着一台电视,旁边站着美国作家阿尔文托夫勒。电视即将播放他的纪录片《第三次浪潮》。文明在小屏幕上飞速演进。一万年前农业革命开启,三百年前工业革命到来,而怒海般的电脑、蛟龙般的缆线正交织成新世界。台下的人们有穿越历史节点的错觉。放映结束,他们如涨潮般扑向台前,有人焦急发问:我们是不是已经错过了?我们还能赶上么?托夫勒开始回答。他和提问者都没料到,这一夜将深刻改变中国。托夫勒出生在美国纽约,父母都是波兰移民。他出生的1928年,大萧条即将拉开序幕,他十岁就被迫去洗衣店打工。他很快找到独特爱好:将胡乱纠缠的衣袖分开。无论那些结有多复杂。大学时他学习文学,毕业后却去了工业重镇克利夫兰,当一名流水线工人。他渴望观察真实的世界。五年间,他当过焊工、冲床工、装配工和驾驶员,曾在流水线上救过压断手指的女工,自己也被钢筋砸断过肋骨。此后他还曾参军一年,只为亲历战争。流水线的冰冷和战场的阴霾,恰如工业浪潮的苍凉余韵。他预感到时代即将翻页。退役后,他转做记者。《工业与焊接》杂志编辑问他:我知道你会焊接,可你会写作么?很快,媒体圈就知道他有多能写,他从《工业与焊接》、《劳工日报》一路写到《财富》杂志,最后成为副主编。节点在1960年到来,他前往IBM调研,深入……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3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