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使世界经济陷入急剧震荡,人类不得不面对全球风险的危机时刻。历史事件的背后,大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故而对历次经济大危机进行历史性回顾,厘清其诱导机制与应对举措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对理解乃至破解当下困境有一定帮助。本文对1929年与2008年的两次全球大危机作了历史比较,深刻剖析了危机的十个典型特征。作者指出,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两次大危机尽管在人口结构、技术条件与全球化程度等方面稍具差异,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性,而这种共同性,恰恰反映出全球性大危机的“历史周期律”及相关特征。举凡分配方式、货币政策、大众心理、经济问题的泛意识形态化,等等,都会对危机的产生带来影响。不过,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各国的国内改革,并且深刻改变国际政治经济的基本格局。尽管本文发表于2012年,但其中的诸多思考以及对中国“化危为机”的政策建议,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处境与世界变局仍具有理论意义。以史为鉴,保持历史耐心,才能够化危为机,进而建构基于中国经济语境的发展主体性。本文原发表于《比较》2012年第5期(总第62期),转自“比较”,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12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