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中美科技大决战(四)——战略决战之二:芯片制造之淮海战役!


2020年06月05日 
淮海战役是什么实力对比的决战?判断一场决战是否应该发起,并且最终的胜算如何,最重要的是双方最终可以加入战争维的实力对比。很多人认为淮海战役是解放军以少(60万)胜多(80万)的经典战例,甚至一些专业军事家和资深军迷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也是这么认为。但是,如果只是这么看表面现象的话,会产生非常错误的判断。国民党的80万军队是包含一线作战人员、后勤、医疗、指挥机关的警卫等所有人员,而解放军的60万基本是一线作战人员,承担后勤支援的民工数量有多少?前后有543万!所以,淮海战役是543+60=603万对80万的大决战,而不是60万对80万。把解放军一方的人员数量少算了一个数量级,这当然会使国民党统治者产生完全错误的战略误判。甚至后来毛泽东都对粟裕坦言淮海战役的结果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是毛泽东自己。当年淮海战役指挥者之一的陈毅早就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支前的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当时从民间动员的大小车辆88.1万辆(独轮车,牛车,马车等),担架有20.6万副,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8539只,汽车257辆。我在《超越战争论》一书中,认为粟裕是战争史上最为擅长于表面敌强我弱的宏观战争条件下,在特定战争维(真正进行战争的特定空间和时间)中创造实力优势的极少将军之一,并且我在该书中的“战争维”概念就是从学习粟裕指挥的战例中产生的。这一概念是破解战争史上所谓“以少胜多”大量违反一般战争规律的反例关键概念。有了这一概念后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宏观上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在特定战争维中其实都还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的。这一特点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这一概念给予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千万不要去幻想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但却可以通过精心地设计战争维,使得在这一特定条件下实现“我多敌少,我强敌弱”。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就应当坚决避免交战。美国对华为的芯片战是什么实力对比的决战?如果我们把此次……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896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被遗忘的大暴动 - 今天的美国和奥巴玛时期没有任何区别!
下一篇:每年枪杀1000平民:美国警察为什么这么暴力?
评论或留言 1
鲁鲁 :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20-06-05 23:37:36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