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笔者发表了两篇文章,《垄断与破产,资本主义的宿命》和《大萧条到滞胀,赤字不能拯救资本主义》。在这两篇文章中,笔者梳理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主要尝试说明的是,不论经济正在增长、停滞还是萎缩,只要存在利润,就都有“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商品滞销和经济萎缩”的趋势。而为了修复需求缺口,就需要进行出口和财政赤字扩张,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可能所有国家对外贸易都是顺差的,总有国家只能依靠财政赤字扩张来修复需求缺口,最终造成财政的崩溃。现实之中,卷入越战的美国曾处于一种非常困难的状态,贸易顺差逐渐减小,经济增长疲软,政府赤字不断攀升,货币超发以至于金本位无法维持。在1969年-1982年间,美国的实际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但通货膨胀率高企,滞涨经济运行状态被称为“滞涨”。到了里根执政时期,其提高利率和减税的“紧缩”政策反而带来了经济的长期增长。这一现象与我们一般的认知恰好相反,也经常被奉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经济学家们用来攻讦凯恩斯主义。但更大的问题在于,采行全套新自由主义方案的国家或地区,从拉丁美洲,到日本、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再到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全都遭遇过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些危机的作用甚至一直延续至今,唯有美国基业长青。美国获利别国遭殃,这场零和游戏是如何实现的?在出口和投资之外,是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经济停滞是一种常态吗?什么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一种合理的猜想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应该简单归结于出口或者财政赤字扩张,另有一种强大的、相对隐性的、同时不总能起作用的动力,在滞胀时期较少起作用,在里根执政时期及其后较多起作用,以至于逆转了财政的影响,在财政扩张时期令经济缓慢增长,在提高利率/减税的“紧缩”时期则令经济迅速增长。那么,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6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