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以埃及伊蚊居多,其次是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生活在城市栖息地,主要在人造容器中繁殖。伊蚊卵生命力极强,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一年多,并在与水接触时孵化。与其他蚊子不同的是,埃及伊蚊在白天叮咬,它的活动高峰期是清晨和黄昏。雌性伊蚊在每个叮咬周期内都会叮咬多人。而白纹伊蚊则是亚洲名第二的登革热传播媒介,并进一步扩散到北美洲和欧洲的超过25个国家,主要原因是旧轮胎(繁殖地)和其他商品(如富贵竹)的国际贸易。白纹伊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可以在欧洲较冷的温带地区生存。目前,全球病例增速与30年前相比明显加快,多地出现暴发。早在2010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联手发起一项运动,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国际抗登革热日,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人们对登革热的重视,促使人们共同采取行动,一起消灭登革热。对付登革热,最有效的并不是特效药,而是良好的公共卫生。因此,如何定位和消除蚊子幼虫的栖息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0万名重症登革热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估计每年的病死率为2.5%。但是,公共卫生建设较好的国家已经将病死率降低到了不足1%,由此也带来了2017—2018年相关数据的下降。就在世界即将迎来曙光时,2019年登革热再次暴发。这次暴发范围仍然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东南亚这几个传统疫区,而中国正处于这些地区的包夹之下。在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把疾病封堵在国门之外,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单独面对疫情,这需要全球各地一起协作,共同面对。疫情面前,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9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