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文章写到了教育在中国社会历史里扮演的重要的作用:教育使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日本及绝大多数其他世袭封建社会的建制有着极大的不同。——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及英才选拔体制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可以帮助个人改变自己家族、宗族、家乡的命运,及至更广泛的社会、国家乃至“天下”的命运,并实现各种价值的终极统一;——有了儒家传统对知识及教育的重视,以及有了科举这种英才选拔体制,才使得中国社会有了更多的流动性,更多的活力和可能性,社会矛盾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社会能够运行得更长,同时没有经历西方启蒙以来激烈的个人主义及民主主义革命的原因。对教育的重视是中国/华夏文明最核心的文化特质与价值观。我总结几个特征,有正面的,也有不完全正面的:1、相信教育,认为教育虽然不一定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充分条件,但应该是某种必要条件(necessarycondition),“读书好才能出人头地”;2、对教育改变个人命运的能力比较乐观,认为读好书,后面就能比较顺利。这主要体现在:1)对教育投入上不计成本,对教育未来的经济收益有并不理性的预期;2)片面注重考试和学历学习本身,忽略其他技能(例如社会技能、情商/心理技能)等的培养;3、认为最大程度资助教育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某种义务……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71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