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学子,准备出国。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请教他: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嘛,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宁教授不知道,不同认知层次的人,是会有交流困难的。有个很出名的故事,说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顿时懵了: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女儿画的是什么?妈妈端详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厦车流。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地遮住视线。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我小时候,曾在很穷的乡下生活。每年,村子里都要分红薯,把红薯归拢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区别。所以为公平起见,全村人抓阄,抓到哪堆算哪堆。有个村民抓到了6号,另一个村民,也抓到了6号。……怎么会弄出两个6号呢?其实这两个村民,一个是6号,另一个是9号。问题是,6号堆明显大于9号,所以两个村民都说自己是6号,寸步不让。争执,吵闹,动手厮打,闹到村支书面前。村支书过去看看,发现9号红薯堆明显小于6号堆,果断从自家的红薯堆里,拿出两只放进9号堆,终于平息了纷争。然后村支书冷笑说:这俩夯货,也就是一只红薯的出息了。后期,果然如此。大学毕业后我重返乡村,看那两户争执红薯的人家,一户门楣破败,一贫如洗;另一户家徒四壁,空无所有。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一个人认知的层次决定了他人生的层次。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我们可以把认知漏斗做个解析,大概分为九个层级……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77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