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66年,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报道了水稻植株的雄性不育现象,系统性地提出“三系法”育种思路,由此拉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本文是袁隆平对这一研究关键转折点前后经历的回忆。历经早年的饥荒,袁隆平深切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中国的粮食增产问题。当时遗传学界的普遍看法认为,水稻这一自花授粉作物不具杂种优势。但对这一仅存在于形式逻辑、没有实验根据的推理,袁隆平始终持怀疑态度。在观察到一株性状优良的天然杂交稻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后,袁隆平反复思考和实验,终于证实水稻具有杂种优势。但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必须先选育一种雄性不育的特殊品种。1964、1965两年的夏天,袁隆平团队拿放大镜先后检查几十万个稻穗后,终于找到6株雄性不孕株,使其育种计划有了可行性。杂交水稻的研究,以1964年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为起点。1966年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则对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也正是此文的发表,使袁隆平在政治动荡的岁月里,仍能获得继续从事研究的时间与空间,继续推进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的质疑精神和攻坚精神,以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态度,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节选自《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转自“知识分子”,特此编发,谨为悼念……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82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