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中的抉择。南开大学曾藏有一口巨钟,重一万三千斤,每年毕业多少人,就敲响多少声。钟声抚过乱世山河,民国毕业生在钟前寒衣肃立,世道艰难,求职不易,但年轻人依旧挺得笔直。校长张伯苓,在走廊镜子上刻下校训,少年要勿傲勿怠,神情要宜静宜和。哪怕余生惊涛骇浪,出发前也要面不改色。1937年,天津沦陷,日军炸毁南开,那口巨钟被连夜运走,传言被砸成碎块,装上渡船,再不知去向。此时,张伯苓已率师生南迁,听闻消息,痛不欲生,隔日他在报上明志:南开物质可毁,但学子精神不灭。不久后,他随师生远征昆明,清华、北大、南开共组西南联合大学,联大仅存八年,但却送走一批又一批特殊毕业生。日后名满天下的翻译大家许渊冲,在西南联大成立第二年入学。他最初专研翻译,不过为给暗恋女生写信。他翻译了林徽因的诗,写在信上,投入女生宿舍邮筒,然而再无下文。此后,他迷上文字之美,但每次争考第一,也只是为求老师表扬,直至毕业季到来。那一年,随张伯苓南下的南开中学女生,在昆明轰炸废墟上,组织千人大合唱,唱《八百壮士歌》: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战死不退让,宁战死不投降!“中国有我不亡”成为毕业册上最流行赠言。许渊冲报名参军,入职航空大队机要秘书室,为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做翻译。他一次次精准翻译日军军机路线情报,提供给美方,他在日记写下……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68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