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风云突变,此刻似乎有了暂时的休止符:塔利班接管了喀布尔总统府,政府总统搭机离国,这个中亚国家以一出令人目不暇给的短剧实现了又一次的政权更迭。这篇文章写得很累,因为不停在和时间赛跑:阿富汗政府丧师失地乃至瓦解垮台的节奏,竟然远超我码字的速度,简直令人哭笑不得——在我开始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塔利班开始了攻势,而当我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阿富汗政府”却需要在开头加上“前”了。好吧,聊聊阿富汗,聊聊塔利班。一、阿富汗:以“帝国坟场”为名在我们普通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中,似乎总有种“灯下黑”的习惯性盲区,突出表现在对那些地理切近却又心理“遥远”的邻国的感受中,比如中亚,比如蒙古,比如阿富汗。阿富汗通过一只长臂般的瓦罕走廊与中国新疆接壤,成为我们的陆上邻国之一。无论是上世纪的十年抗苏“圣战”,还是今天的塔利班卷土重来,尽管出现在中国媒体中的曝光率并不低,但阿富汗在中国民众的关注排序中,似乎还比不上澳洲的山火、欧洲的洪水、美国的飓风更有嚼头。发生在那里的一切,很难牵动国人的神经,但作为“帝国命运的旋转门”,阿富汗在中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显然被普通民众忽视了。“帝国坟场”,绝非浪得虚名。这个贫瘠的中亚山国,之所以成就如此声名,源于英、苏、美的折戟成沙,三个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进入这片欧亚大陆的中心之地,却接连被整得灰头土脸,似乎颇有被诅咒的诡异之处。由此可以琢磨的,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点值得关注。一是阿富汗为什么那么吸引大国。无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俄博弈,还是二战后的美苏冷战,以及本世纪的大国角力,阿富汗总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迎来送往,格外热闹。作为地瘠民贫的中亚山国,阿富汗之所以备受大国青睐,地理位置哪怕不是唯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从制陆权的角度看,中亚地区被视为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中心。地缘政治学的代表人物哈尔福德·麦金德曾有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欧亚大陆与非洲构成他眼中的“世界岛”,而中亚则是“腹地”。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资本全球化的历程,而财富的流向关系着一国的兴衰,海洋作为地球的“血脉”,既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的捷径,也是把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好载体。由此,制海权理论应运而生,马汉即为其代表。从制海权视角来审视,印度洋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海区中心:西连曼德海峡,北衔霍尔木兹海峡,东接马六甲海峡,南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58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