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央下发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文件,随后,各地陆续推出一系列落实政策。8月17日,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的北京表示,要在新学期推出一批落实举措。最引人关注的内容之一,便是“老师跨校、跨学区流动,辐射优质教育服务”。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称,北京多区经过暑期准备,部分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已开始在区域内合理流动。的确,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以及由此衍生的学区房、课外培训等诸多“内卷”难题,就要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优质师资的流动必不可少。教育资源均衡问题与财源、生源、师源直接相关。财源(即教育经费)方面,国内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均衡;生源方面,理论上可通过现有就近入学制度逐步实现;而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则相对棘手,比如,北京的学生家长群中就流行“海淀六小强”“西城四大金刚”的说法,这些名校是家长眼中的“教育高地”。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上世纪50年代起,教育系统采用的是“重点学校制度”,当时设立重点学校,是为培养拔尖人才、快速实现工业化服务。时至今日,有关制度早已废止,虽然已不再有所谓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之名,但换个“示范学校”“明星学校”之类的名字,这些事实上的“重点学校”依然存在。名校们坐拥大批优质师资,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在不断的虹吸效应中,逐渐拉大与普通学校的差距。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看来,对家长而言……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2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