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外交智囊、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KishoreMahbubani)在其新书《中国赢了吗——中国对美国主要地位的挑战》中文版序言中提到,“有一件事确凿无疑。美国与中国之间爆发的地缘政治竞争将持续一二十年。”如果说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向中国发起“贸易战”,打响了二十一世纪中美作为两个大国之间竞争的第一枪的话,美国在与中国进行的地缘政治竞争中,远远不只是“贸易战”这么简单。从“贸易战”开始,美国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学术机构、个人等进行制裁,实际上是想锁死中国科技革命和产业进步的上升通道,这已经是“科技战”、“产业战”了。除此之外,深谙软实力之道的美国,长期以来,也在对中国和全世界发起了一场认知和思想上的“战争”,其大致可以归纳为“舆论战”。在这场世纪性的“舆论战”中,美国凭借在全球媒体、智库、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NGO)等方面的霸权,掌握着对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定义权、对世界各国行为和结果的解释权,从而构建起了一种美国主导的“叙事话语权”。千万不要小看了“叙事话语权”的作用。谁掌握了“叙事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定义好坏、是非、对错的权力。往好了说,就是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往坏了说,可以把“稻草说成金条”。今天,中美博弈,中国有时候感到吃力,不仅仅是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上吃力,相反,中美硬实力之间的差距是肉眼可见的,也是在逐渐缩小的;我们吃力,最大的地方还是软实力的较量,这其中“叙事话语权”可能是我们痛点最深的地方。美国的“叙事话语权”,背后是美国政府、学界、媒体、NGO共同形成的一种“叙事”。美国再通过各种明的、暗的方式,对其他国家的政府、学界、媒体和NGO组织进行渗透,最终将美国的“叙事”变成一种“全球性叙事”。美国“冷战”战略之父、遏制政策的创造者乔治·凯南,1946年作为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向美国国务院发送了一份后来赫赫有名的“长电报”,他系统阐述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凯南在电报中还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对于美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3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