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的生育率不断下降,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人口领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二战结束后,随着政治环境逐渐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世界各国曾经历过一个短暂的生育高峰,也就是战后“婴儿潮”。像现在人口面临负增长的韩国,从战后恢复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总和生育率也达到了6.33的高水平。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育率水平的逐渐下降成为了整体趋势。由于各国有着差异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情况,在具体生育率水平转变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非同步性。就我国而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总和生育率曾一度达到6.7的高水平。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人,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为人知的“四万万人口”严重不符。这一时期,我国的人口发展速度远超过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若不加以控制,则会导致较高的失业率和犯罪率,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也由最初的“鼓励”,逐渐转变为“节制”生育。“二五”计划明确提出倡导“节制生育”,要求计生部门、卫生部门协调工作积极宣传“节制生育观念”。不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人口总数有所降低,荒灾结束后,还出现过一次补偿性生育高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62—1970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1.57亿,这也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面对过高过快增长的人口总量,我国先前推行的“节制生育”,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生育”,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全面开展。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了宪法。到1980年底,逐渐发展为……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2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