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最早大规模使用产业政策的国家。二战后,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一跃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驱动来自于哪里?有些人归因于产业政策。80年代后期,我国也开始引入产业政策并发展为经济政策的一大手段。然而,就在80年代,日本经济学界组织的一次研究里,经济学家认为产业政策与日本的经济崛起不大,甚至开始反思产业政策对日本的负面影响。泡沫危机之后,日本的产业政策走向另一个方向。而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框架和产业发展,亦深受产业政策的影响。本文探索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与日本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之间,哪怕在中间路线宏观政策干预主义中,产业政策都是特殊的存在。它不同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和行政的手段,有选择地引导、限制、鼓励、干预产业的发展。这一手段,在美国第一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能够找到渊源。美国建国后,汉密尔顿认为制造业将是时代的方向,主张实施包括提高关税、禁止进口、奖励出口等在内的保护措施,扶持幼小的制造业发展壮大。这一份报告带着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未被国会通过。后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继承这一主张,发展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图强学说。他认为,落后国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必须干预私人经济,支持贸易保护政策,以达到赶超先进国家之目的。然而,经济学界早已否定李斯特的历史学派,几个世纪以来,产业政策在西方国家都并不受欢迎,实践程度较为微弱。产业政策实践程度最深、引起最多讨论的,还是日本政府在二战后推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二战后,面对国内的经济废墟,日本政府开始了集中化的重建工作。日本产业政策是战后重建的迫切之需,也带有后发国家的图强之心。日本政府往往希望能够集中资源、财政、人力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日本的产业政策,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政府机构:通产省。通产省,是日本当时的中央省厅之一,是一个专职宏观调控经济的部门。通产省是政府部门,有着强有力的金融权。强大的通产省决定了战后日本产业政策带有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和直接调控的特色。战后,重建城市与基础设施,需要大规模的……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2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