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3月20日,我的文章开头是:“2021年3月19日,注定是载入中国外交史册的日子。”读过我那篇文章的朋友回忆一下,恐怕大多数人当天的反应是“太夸大其词了”。站在今天再回望,去年3月19日我国外交团队在阿拉斯加“正告美国没有资格从实力出发和中国对话”,被全世界解读为“反美霸权的掀桌子”会谈。14日,在“掀桌子”一周年之际,我国政治局委员杨洁篪与美国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意大利罗马,再次举行“中美对话”。回顾“掀桌子”之后一年的中美博弈,大家在越来越“平等硬气”的对话氛围中,明白去年“掀桌子”真的足以载入史册!大家想看明白14日的中美罗马会谈“谈了什么”,“有什么成果”,就必须弄清楚这一年中美博弈的逻辑链条。一年前的3月19日,拜登政府的外交团队刚刚整合不久,拜登本人都没有拿出清晰地对华政策。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杨洁篪主任和王毅外长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阿拉斯加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这场全球瞩目的对话一开场,在双方进行了“例行开场白”之后,沙利文开始展现“鹰派作风”,以“补充发言”的方式,对我国内政外交发表批评言论。沙利文在“强势批评”的表演结束后,傲慢的美国人习惯的以为美国对话的任何对手,都会选择“憋屈的承受”。可是我们杨洁篪委员却将全球记者都叫了回来,随后向世界发出了“改变格局的中国声音”。杨洁篪主任阐明的中国立场主要是“四句话”……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607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