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完成先帝的嘱托,击破曹魏恢复汉室江山。但就在诸葛亮出兵的时候,蜀汉内部却有“反对出兵”的声音。有的大臣说,北伐是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有的说曹魏强大,蜀汉根本没有胜算。甚至有人说,关起门来过日子不香嘛,为什么要打仗呢?面对国内的争议,诸葛亮给刘禅上表,苦口婆心的说明自己北伐的理由,这封上表后来被称为《后出师表》。诸葛亮在文首便开宗明义:“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敌强我弱是客观事实,如果不出兵北伐,蜀汉肯定是保不住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出兵北伐曹魏,或许能得到生机。随后诸葛亮又列举了几项必须出兵的理由:从远的来说,高祖刘邦能力出众,尚且需要用战争来打天下,现在刘禅和诸葛亮的能力不如前辈,怎么可能“和平胜利”呢?从近的来说,曹操用兵如孙吴在世,也是经历一系列失败才平定中原,我们又怎么能寄希望于敌人自己毁灭?从蜀汉来说,精锐军队和战将都是数十年来收拢的,结果最近几年便损失了三分之一,要是再等几年,这些精锐军队都老死战死,想北伐也没能力。不如趁着还有力量,把该做的事都做了。从经济来说,蜀汉只有一州的地盘,资源和经济太差,根本不可能和曹魏打持久战,想活下去只能集中资源,快速击败敌人。总体来说,蜀汉是弱势国家,曹魏是强势国家,蜀汉想活下去的唯一选择就是主动出击,把水搅浑,在混乱中寻求机会,避免在死水一潭的环境下被曹魏拖死。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以自己的威望,说服刘禅和蜀汉大臣,数次出兵北伐曹魏,虽然没有完成“灭曹兴汉”的伟业,却极大消耗了曹魏的国力,让曹魏不能集中力量南下伐蜀,那么也就保住了蜀汉政权。旁观者看诸葛亮是野心太大,北伐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但诸葛亮自己才明白,只有消耗蜀汉国力北伐,才能保住蜀汉政权。这也是诸葛丞相被逼无奈的选择。6年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35年后钟会和邓艾南下伐蜀,蜀汉灭亡。诸葛亮没有挽救蜀汉灭亡的命运,但他已经尽力了。如果重新做一次选择,恐怕诸葛亮……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57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