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3月29日,俄乌危机有缓和趋势,双方在近三周来首次谈判进展顺利。同时,芝加哥小麦期货和玉米期货主力合约均触及跌停,美油WTI也一度失守100美元大关。逻辑大家都知道,主要产粮国打仗必然会推升粮价,跟产油国打仗油价飙升一个道理。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两国小麦出口量合计约占全球出口量三分之一,玉米出口量合计约占20%。2022年2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0.7%,创历史新高。面对粮食断供风险上升,多国已经发出全球粮食危机警告。
法国总统马克龙24日表示,俄乌冲突将在全球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世界粮食计划署:全球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粮食危机。
现在,战争有缓和迹象,粮价是不是就不涨了,万事大吉了?首先,跟石油类似,在战争爆发之前,国际粮食价格就呈不断上涨的趋势,俄乌冲突只不过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但之前的困扰因素,比如全球通胀、疫情反复、极端天气频发等并没有明显改善,全球粮价仍面临严峻的上行压力。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是应对各类黑天鹅事件,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关于粮食安全的这根弦,我们始终是绷紧的,一刻没有放松。“十四五”规划特别提到,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2022年一号文件,提及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返贫两条底线。“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粮食贸易一直存在大额的逆差,常年进口远高于出口,去年1-10月,中国粮食贸易逆差达到 598.45 亿美元,对外依存度极高。主要是中国粮食供给结构不平衡,人均粮食占有量不高。从粮食供给结构来看,不同粮食的自给率分化严重,稻谷,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主粮的自给率基本保持在 90%以上,但大豆、棉花、菜籽油、食糖等农产品却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从人均粮食占有量来看,中国人太多了,超14亿,因此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0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3千克,首次超过400千克的世界粮农组织认定的可达到营养均衡的安全线。2019 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5千克,较2015年482千克的高位略有下滑,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社稷之本,粮食安全作为民生保障的根基,起到了“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作用。但是,被称为农业“芯片”的种子,我们还处于被“卡脖子”的窘境。中国目前在水稻、小麦等品种拥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在玉米、大豆等品种上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当前,逆全球化加剧,大国博弈,地区冲突不断,粮食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看到我们的粮食储备,有些国家又坐不住了。
美国专门对我们的粮食库存做了数据调研。
发现中国在2022年上半年全球粮食库存中的占比,玉米达到69%,大米达到60%,小麦达到51%。
日本抱怨中国一边囤粮,一边还大量进口海外粮食,推高了国际粮价。
一些欧美媒体更是直接向中国“兴师问罪”。
这些外媒认为,中国肯定提前就知道战争爆发,所以才会提前储备那么多粮食。
中国有那么多粮食,应该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帮世界度过这次粮食危机。
这都是什么逻辑?完全恶意曲解!
我国对粮食储备一直非常重视,常年都在采购粮食,充实库存。
国家早在1990年就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中国高达50%的库存小麦是30多年累加的结果,外媒故意在此时说中国“库存多”,完全可以说是眼红了。
还说中国储备粮食,是提前知道冲突会发生,更甚至说中国要发动战争,更是用心险恶!
正是因为我们常年的未雨绸缪,把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面对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和2020年以来的疫情影响,中国人才能“吃得饱”、“吃得好”。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储备粮食有9亿多吨,14亿人口每天吃掉1公斤左右的话,可以维持大约1年半的时间,如果再加上地方性粮食储备,中国人民吃2年都没问题。
中国可是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看似不起眼的粮食,其实是我们最大的民生问题。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开始不断提高生活需求。所以,我们一边自己生产,一边还要进口大量的大豆、玉米、小麦以及猪肉、牛肉、奶制品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众多国家,都受益于中国的需求。而且,在疫情、地缘冲突等引发的粮食安全恐慌之下,各国普遍都在增加储备规模。要保障“粮食安全”,我们还必须改善中国部分粮食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