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唐山事件:舆情,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伦理(二)


2022年06月20日  浏览(6099)人
0
作者:Chairman Rabbit
来源:tuzhuxi(ID:chairmanrabbit)

本篇从舆情角度来讲这唐山打人事件。

这件事在当日就是一个朋友圈刷屏事件,一度抢占了巨大的舆论关注。

这类舆情事件有什么特征,该如何看待?


8.一般过个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在朋友圈刷屏的爆点事件;事件的爆点,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1)偶然性在于:事件的发生和曝光本身可能就带有偶然性、意外性;

2)必然性在于

a)可能是某类系统性事件的一部分,“浮出水面”而已(“冰山的一角”);b)通常被认为折射、反映了一些社会存在的深层次、系统性问题及/或矛盾;c)是帮助释放和表达人们观点、情绪、态度、立场的载体及/或出口

9.除非有非常重大的转折或发展、延续(如“铁链女”事件,持续时间相对长一些),否则爆点事件获得的持续关注不会太长,通常是一两天、几天的时间,然后会被新的事件盖过。


10.朋友圈刷屏时,大多的参与者只是在表达观点、态度、情绪、立场,认为自己需要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哪怕只是纯粹表达情绪和传播信息——这些都是参与的方式;参与本身既有意义,表达了,也就算“参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一定会持续跟踪事件。所以,事件在舆情里消退也是必然的。


11.极少一部分人会在公众关注消退后,持续关注这个事件。这些人里面,往往也有几类,一类是特定议题的关注者,例如“唐山”、“铁链女”事件的关注群体里都有女性主义者及一般的关注妇女权利者;第二种其实就是体制的批评者,他们认为这类事情背后不仅仅有陋俗、有恶现象,而且还反映了体制存在问题。他们不认为中国当代体制其实是帮助社会进步,解决了许多历史悠久、完全固化的陋俗,相反,却是陋俗本身的原因。他们也希望借助这类事情表达对体制的不满情绪与批评。其中要注意的是,这两类人往往会相互“转化”的,即第一类人特定议题关注者逐渐转化为第二类泛体制批评者,从批评体制里寻找答案;第二类泛体制批评者也会开始更加关注特定议题,将不同的事情串联起来,以升华他们对体制的批评。


12.中国有个现象是,一个事情一旦变成了舆情爆点,就会很快得到更高甚至最高层级领导的关注(“escalate”)。在数字化的当代中国,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几乎和公众同步。这个时候,对事件的处理往往也是不同的,会更加的高效、更加的周密/严密、更加的严谨,要更能经得起舆论的审视及及时间的检验,能够显示政府的能力与态度,能够最终提升而非削弱政府公信力。一级政府处理得不好,上一级政府会介入,将其处理得更好,直至中央政府止。最终,需要对公众有一个好的“交代”,事件的处理也要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其实这并不是“中国特色”或“中国例外”(Chinese exceptionalism),全世界哪里都一样,受到舆情关注的事件都是有特殊政治意义的,一定会有区别对待。哪怕是最讲究“权力分立”的美国,从执政或在野选举政客、检察官、法官到陪审团,对一个案子的态度,接不接或起诉不起诉、怎么审,怎么判,怎么escalate,都会考虑和呼应舆情。所以,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对于案子受害的一方来说,要去维护和争取利益,总是需要尽可能把事情“搞大”,增加己方的“筹码”。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情形。


13.对于那些对体制比较了解的人来说,一旦一个事情变为舆情爆点,那就是最高层都会介入的“公案”了,最终的解决必须得是公允的。这是对体制的基本信心。这种信心不仅仅是信仰,往往也建立在了解之上。但还有一些人,例如上面说的这些“泛体制批评者”,是不会相信政府呈现的最终结果的。他们会对政府提出的一切说法抱有怀疑态度,认为背后一定还隐藏着更大的腐败和阴谋。对这类人其实也是无法说服的,但关键点是,其实并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对他们一一说服。


  • 一来,你越尝试说服,他们越来劲,挑刺永远在路上,阴谋论是永远不可证伪的,他们永远都是正确的。这种说服努力,最终看来其实是浪费时间;

  • 二来,要看到,这种人在哪里都存在,存在才是正常的,不存在是不正常的。我常写到,批评政府最凶的人都在美国。反政府阴谋论最盛行的地方是美国。美国和中国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批评的是特定的政党和政府,但不批评体制;我们不同,我们的都是泛体制批评者,针对的就是体制,一定要大而化之,形而上(“归根结底,还是体制问题”)。

  • 三来,让这样的人存在未必是“坏事”:不能害怕有“批评”,也不需要害怕批评。摆正心态,直面批评。最终,实事求是,经得起人民和历史考验就可以。“没有批评,则赞美有何意义”。这句话我也完全同意:批评也能推动产生正能量;批评也能使体制和社会进步。


以上的,不仅适用于唐山打人事件,不仅适用于一切爆点舆情事件,同时也适用于中央推行的政策(例如总在讨论和争议的“动态清零”政策)。


14.结语。

唐山事件,首先我们都深度同情受害者,但这样的事件通常也能唤醒、拉通社会压抑和潜藏的某些意识,并成为改善治理、推动前进的正面力量,因此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要看到,其实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两面性。任何一个事件也是;对任何一个问题和事件的反应,其所引发的事物,也都有两面性。而且“两面”是说简单了,是有多面性。现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偶然中可以看到普遍;静态中可以看到动态,黑中可以看到白,白里面可以看到黑。坏事里可以看到好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宇宙。

很多年后,唐山打人事件能否为人所记住?其实我是表示怀疑的。它更有可能只作为一个历史、一个经历,存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和体验中,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至少是“心智表征”的一部分了。但我也希望在这样的事件里,正义可以得到伸张,中国社会可以不断进步。


(全文结束)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492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未来10天,美国将有系列大动作!
下一篇:叙利亚,现实版的旧中国!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