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欧洲精心策划三十年,最后竟给中国做嫁衣!


2022年08月03日  浏览(5157)人
0
作者:戎评
来源公众号:戎评(ID:rongping898)
已获转载授权

随着俄罗斯先后关闭两台北溪的燃气轮机,欧洲日输气量腰斩,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德国部分中产阶级开始上街排队领救济粮;英国的国民美食炸鱼薯条店已经关闭一半;而被热浪袭击的重灾区法国,为了节能,也打算拟规禁止商店敞着门开空调。


欧盟委员会那边也坐不住了,在召集27个成员国能源部长开会,并挨个做心理工作后,一致同意将今年冬天的天然气使用量减少15%。


但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截至六月底,欧洲已有十多个国家绕开欧盟委员会的环保和碳排放机制,宣布重启煤电厂。而一向在环保政策上尤为激进的德国,方向盘转动得更猛,在重启煤电厂的同时,还放弃了能源领域的碳中和目标。这在环保主义高度宗教化的欧洲,是非常罕见的事。


欧洲是全球绿色环保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从1992年欧共体主导的IPCC推动联合国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将环保问题推向国际政治议题算起,到今年因俄乌战争大开历史的倒车,刚好整整三十年。在这三十年时间里,欧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欧洲能成为全球绿色环保的领袖,是有历史底蕴的,当然,这种历史底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褒义词。


环保是工业化时代特有的名词,毕竟在农耕时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很有限。


工业革命后就不同了!


从资源的开采到使用,从废弃物到废弃水气,从交通出行到居家生活,人类围绕工业生产展开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会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欧洲是最早搞工业化的地区,那时人们只注重生产效率,怎么方便怎么来,污染程度迄今为止都后无来者。


英国首都伦敦有个别称叫雾都,但你以为这名字的由来是英伦三岛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全年湿润,多雨雾天气吗?



那是因为当时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区,厂房里烧煤产生的废气,没有经过处理便直接对外排放。时间一久,堆积的PM2.5越来越多,远远望去伦敦就像是笼罩在一层浓浓的大雾中若隐若现。


同样饱受污染的还有泰晤士河,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沿岸两百多万居民的生活废水倾倒其中,从而引发史无前例的大恶臭,差点把英国政府熏停摆。


1858年7月5日,被熏得实在受不了的英国议会,则成调查委员会出台治理污染的方案,并于8月20日高票通过《泰晤士河精华法案》,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首部环境保护法。但英国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环保而环保,而是为了帝国皇室的面子而环保。


欧洲纯粹的环保主义起源于1866年,标志性事件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生态学说,此后环保团体在各国相继孕育而生,民间要求政府搞环保的呼声也愈发强大。


泰晤士河大恶臭事件,恒河勇士都不敢干了这杯泰河水


然而,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正处于列强混战的帝国时代,在工业实力决定国家实力的基本逻辑下,政府对于环保的呼声压根听不进去,以至于环境大污染从英国逐渐蔓延到整个欧罗巴大陆。


那会儿欧洲的环境污染究竟有多离谱呢?


在东欧的德捷波三国的交界处,有片大型煤矿区,工厂本着高效原则,就把炼钢厂和化工厂建在了附近。经过长年累月的废气废渣排放,PM2.5在矿区上空沉淀出一股厚厚的灰层,当地居民和工人连呼吸一口都感觉辣嗓子,但这还算好的了。


最夸张的是矿区降雨的酸度比正常值高出几十倍,花鸟昆虫绝迹不说,甚至长好的苍天大树都成片成片地倒下。


欧洲环境大污染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后,才迎来转折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战火摧残殆尽的欧洲工业体系,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鼎力援助下,只用了十数年时间便全面重建。短时间内如此高强度的基建和工业生产活动,导致污染问题如火山喷涌般猛烈爆发。


1952年12月5日下午大概三点左右,正在伦敦歌剧院观看茶花女的市民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清舞台了。起初大家觉得是自己眼睛有问题,但随着反映看不清舞台的观众越来越多,人们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


等他们撤离歌剧院后,更令人惊恐的一幕出现了,明明是大白天,竟然伸手不见五指,目及之处皆是白茫,伦敦的水陆交通也因此几乎瘫痪。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伦敦烟雾事件!


据史料记载,在雾霾持续的一个月时间里,伦敦死亡人数超过1万多人,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环境惨案


伦敦烟雾惨案


这件事震惊了大半个欧洲,民众群情激愤,纷纷上街游行,勒令政府必须行动起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而此时的国际形势,已经与十九世纪大不相同,传统热战争在核武器的核平即和平的恐怖平衡下,转向冷处理。美苏以意识形态为先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规模拉锯战。而打赢意识形态战争的关键,就在于人民的支持。


所以,欧洲必须有所行动!


六七十年代,欧洲围绕环保问题一边立法,一边做产业调整,前者大家只需要见下图即可,后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发展替代能源:发电部门是碳排放第一大行业,因为世界电力结构仍以火电为主。火力发电需要烧制大量的煤炭,平均一度电的耗碳量是400g,这还是在理想的情况下。如果煤炭的品相不好,燃烧值不高,则必须烧更多的碳的才能达到稳定输出。


而煤炭是所有化石能源中PM2.5含量最高的,1公斤常规烟煤中会产生8—12克PM2.5。欧洲想要搞环保,电力去煤化的作用立竿见影。

各门类碳排放量


在该过程中,欧洲各国凭借着不同的产业优势,走出了既多元化又领先于世界的路子。法国核电产业世界第一,荷兰的风电世界第一,德国的燃气发电和光伏发电世界第一。


二是发展去污技术:短期内全面淘汰的煤电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升级排污环节的技术,来达到降低PM2.5排放的目的。


比如火力发电厂和铸钢厂在烧制煤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NOx(氧化氮)污染环境,因此需要对煤进行脱硝处理(去除氧化氮的过程)。在这方面,德国ERC公司的烟气脱硝技术非常先进。


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的绿色环保不论是在技术上抑或是产业上,都是天下无敌的存在。效果也自然是显著的,1973年至1989年,欧洲的二氧化碳排放平均增长速度为1.88%,远低于1946年至1972年的5.19%。


1947年至1990年欧盟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


有了理论依据的支持,于是,一个收割全世界的阴谋在欧洲的心中悄然成型...


1988年,在欧共体的推动下,世界气象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四年后,同样是在欧盟的张罗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出台,该公约旨在削减全球碳排放量,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2005年,经过十年的精心筹备,IPCC在欧洲推出碳排放交易体系,气候保护由此进入经济账时代。


从表面看,IPCC是一个各国参与世界气候变化讨论的平台,但实际上却是欧洲攫取世界环保事务主导权的工具。这一点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IPCC的一份报告中就能看出。


2007年,也就是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前两年,IPCC发布第四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称:

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100年来,地球平局气温升高0.74℃。全球气温若升温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全部死亡;若上升2℃,格陵兰岛的冰川将彻底融化,海平面升高7米。


言下之意,工业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是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但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瓦·贾埃弗博士,却对此提出两点质疑。


首先,1940年前世界气温是处于上升状态,但二战结束后到1975年世界气温是呈下降状态。如果按照IPCC的报告,这完全是一起悖论。要知道,这三十年间人类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体性工业化建设,包括日本和欧洲的战后重建、中东对石油等矿物燃料的超强度开发,以及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建成为工业体系齐全的工业大国



其次,在1998年~2015年间,全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280%上升到380%,但温度反而下降0.5℃,这就说明碳排放和气温变化也不存在什么直接关联!


但不论是欧洲还是IPCC,都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一合理质疑。


在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峰会上,以欧洲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以防止全球变暖为由,强行限定并分割碳排放额度:8000亿吨的总排放量,11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分到44%,55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分到56%。若某国的碳排放超出额定值,再继续排放则需要付钱购买。毫不讳言,这条新规完全是为西方掠夺中国发展红利量身定做的。


工业发展必然伴随着碳排放,工业规模和产值越大,排放量就越大,中国是以制造业立国的,不可能放弃工业发展,况且金融危机后我国大基建运动所需要的钢铁、水泥、石油、煤炭又全是碳排放大户。


如果按照欧洲的方案,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向欧洲大规模引进绿色环保技术,要么在2020年后每年花1500亿美元向欧美购买碳排放额



就在欧洲做着收割发展中国家红利的春秋大梦时,不出意外的话,就该有意外发生了。


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后一刻,原本跟欧洲站在同一阵营的美国突然反水,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达成五国协议,气得欧洲挂冠而去,协议最终没有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美国反水的原因并不复杂:美国也是碳排放大国,过度削减碳排放额,既不利于美国普通民众,更不利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厂商


从这一刻起,欧洲的好运气就用尽了。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汽车保有量激增两倍,带动交通部门一跃成为碳排放量第三大行业。长期被欧洲压制的美日,以及迫切希望提高国产车比例的中国非常有默契地将汽车赛道往电能驱动的新能源领域掰,这下子欧洲是真的欲哭无泪了。


燃油车三件套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欧洲在这方面经营多年,优势自然不是其他国家能比拟的。但电动车三件套电机电控电池外加智能系统,欧洲没有任何优势,只能眼巴巴看着。


最近一条新闻特别有意思,7月23日,德国大众集团突然宣布其CEO赫伯特·迪斯即将离职。


赫伯特·迪斯


外媒称赫伯特·迪斯是被董事会排挤出去的,此前并不知情,因为就在他被离职的前一天,还在微博上分析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两大挑战。



迪斯是大众乃至欧洲汽车产业电动化的领军人物,他自2018年担任CEO起,就坚定推动大众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根据迪斯的规划,大众集团自2020年起的五年内要投资600亿欧元致力于汽车电气化和数字化,并预计在2030年前推出75款电动车型以及60款混合动力汽车


不过大众的电动化转型之路并不顺利,在中国市场寄予厚望的ID系列纯电车型始终没能从中国一众厂商的围剿中大开局面,大众集团的董事会正是以此为由把迪斯开除的。


但这其实真不能怪迪斯,他的方向是肯定是对的,问题是出在欧洲汽车产业在数字化和电动化领域跟中美供应链完全没法打。


迪斯作为大众内斗的牺牲品,预示着欧洲汽车转型之路的失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欧洲的汽车产业当然不会那么快倒下,但被中美联手从霸主的位置上挑下去是迟早的问题。


蔚来向迪斯抛出橄榄枝


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一声枪响,彻底斩断了欧洲激进的环保之路。多国重启煤电对三十年努力的自我否定是小,丢掉全球环保事务主导权是大,今此之后欧洲不再有资格对他国环保指指点点。


环保不是政治游戏,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大家都看在眼里,做得好的才有资格领导世界。


况且欧洲搞环保的目的不是为了环保本身,而是为了收割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第三世界早就看他不顺眼了,现在有这样的好机会,这些国家一定会拥护做得最好的中国做领头羊。


欧洲折腾了三十年,搞了半天,原来是给中国做嫁衣啊。



这个就叫机关算尽大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504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中美全面摊牌,是急不得,还是拖不得?
下一篇:佩洛西谋一己私利,害的是美国经济和信誉!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