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题为《十问》的自媒体文章在网络上传播量很大。这篇文章的核心,是对当前中国实施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提出了各种疑问。我仔细看了这“十问”,绝大多数都是常识性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和媒体等过去这段时间实际上早就已经反复回答过了。为什么《十问》一文引发了很多人的心理和情感共鸣?——这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中国实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决策逻辑并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所以不支持,甚至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这反映了,由于疫情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疫情对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对于疫情疲了、累了,内心渴望早日放开;——这反映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特殊的国情、社情,不得不放开后,对一部分国内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作用。他们没有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放开后付出的巨大代价,只看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表面上的“正常”,因此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别人能放开,中国为什么不能?”我们还要看到,在《十问》出来之前,有关中国防疫政策的各种“阴谋论”已经在网上传播了一段时间了,主要观点包括:“中国防疫政策被核酸检测公司绑架”、“中国实施严格的防疫政策是为了控制民众”、“中国防疫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这些似是而非的“阴谋论”在网络上的各个角落隐性传播,也为《十问》一文“火爆”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这篇文章本身质量并不高,并且存在迎合、挑拨社会大众情绪的问题,最终被限制传播,但这种结果恰恰让一些人再次陷入到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对政府进行“恶意假设”,他们觉得,有关部门在逃避……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88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