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羊了”,在家休息,正好可以思考这场世纪疫情。当东方人口大国放开管控后,便意味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即将“终结”。所谓终结,并非消灭病毒,而是我们回归正常生活。不过,很多人说我们再也回不到2019年的世界,难么,大疫三年到底改变了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我启用了“新冠疤痕”一词来理解。所谓新冠疤痕,并非新冠病毒带来的身体后遗症,而是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政策给经济带来持久的或永久的“疤痕”,自由市场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自我修复。本文通过自由市场修复逻辑思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度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及主要国家救市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持久疤痕”,宏观经济陷入“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债务”泥潭长达近十年时间。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终结了宏观经济的“三低一高”。不过,新冠疫情及其应对政策又带来了另一个“疤痕效应”,将宏观经济格局转变为“高利率、高通胀、低增长、高债务”的新格局。今年美国及全球主要开放经济体都出现了仅次于70年代的大通胀。大通胀是第一道深刻的“新冠疤痕”。按照宏观经济学的理解,这轮物价大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聚焦到新冠疫情,那么既有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冲击供应端造成全球供应链扭曲的因素,也有大疫救市政策超发货币和财政扩张导致需求过热的因素。2020年3月份到2021年上半年,新冠全球大流行导致矿场、工厂关闭,物流、航运中断,劳动力紧缺,供应不足和不及导致物价上涨。不过,从2021年下半年到今年,经过一年半的供应修复,目前全球供应链基本恢复正常,美国三大港口拥堵指数大幅下降。供给端只存在一些结构性“疤痕”。数据显示,今年8月底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跌破1000,恢复到2019年上半年水平。12月8日,德鲁里世界集装箱运价指数报2138.7美元/FEU,已经连续41周下跌;较去年9月份高点10377美元/FEU下跌79%,标志着回归更常态的价格,愈加接近疫情前的2019年均值1420美元/FEU。实际上,今年欧美爆发大通胀,就疫情因素来说,新冠救市政策在需求端的刺激要比新冠大流行在供应端的冲击更加明显。按照弗里德曼的通胀理论,通胀现象就是货币现象。美国拜登政府和美联储为应对疫情冲击实施了……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7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