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将互联网记忆倒退几年,会发现疫情之前,“机器人代工”是最火的互联网主题之一。普通人在争议“什么专业和行业最容易被机器取代”,大佬们则在忙着布局机器人生产线,赛道火爆程度不下于当年的手机和如今的新能源车。当年德国抢占世界市场的是库卡这样的专业机械科技公司。而中国,抢着做机器人生意的是富士康,娃哈哈,隔离,美的。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手下都有几十万工人的工厂。这些大佬抢滩中国最大甚至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商”头衔,意味着他们不仅要自己生产“工人”,还要向其他用工大户提供“工人”。结果十年过去,这些大佬部分在机器人领域砸了第一笔钱就离开,其中走得最远的,是富士康和苹果,但他们也难言成功。从网上能查到的宣传资料,富士康郭台铭和苹果的库克协商用“机器生产线”代替人工,最早是在2012年。随后,两个大佬分别在中美两国,都将机器代人的构想去“落地”。在流水线上,机器代人并不是绝大多数人想象的去生产人造皮肤能讲话沟通的“仿生机器人”。工厂流水线上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模拟人手的“机械臂”而已。当年富士康就在苏州和太原都成立了自动化与机器人分公司,当年的一些产线机器人项目,我也去调研过。一排排机械臂,在产线上不知疲倦的工作,郭台铭和库克,眼热的是汽车工厂里大型机械臂取代人工的场景。可实际上,即便富士康的本家是叫“鸿海精密”,美国库克也自认苹果里的科研专家,研究机械臂的“精度”式手拿把掐。可是十年来的数次尝试,无论是全球第一代工大佬,还是号称走在“电子科技创新前沿”的“被上帝眷顾的苹果”,他们都无法将电子加工行业需要的“精度”实现在批量生产的机器人身上。与重则按吨计算的汽车板块不同……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7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