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棵青木
来源公众号:远方青木
已获转载授权
2022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跌到了1.1,低于日本,成为世界上生育率倒数第二低的国家,仅略高于韩国。
当时看到这个数据就有点疑惑,按每对夫妻最低生一个孩子算,然后前几年还开放了那么多二胎三胎,总和生育率怎么会跌到1.1那么离谱。
因为肯定有部分人会二胎三胎,以日本的经验来看,要想把生育率跌到1.1那必须有相当一部分人终身不育才有可能。
答案果然是这样,因为我今天看到个新闻,说中国的女性终身无孩率已经接近10%,上了热搜。
10%的女性终身不生孩子,所以在有人二胎和三胎的背景下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才会变成只有1.1,这账就算平了。很多人在这个热搜下面提问,说那中国男性的终身无孩率是多少?这很容易算,因为目前婚育阶段的男女比例为110比100,男性比女性多出了10%。忽略掉一个男性和多个女性生孩子以及一个女性和多个男性生孩子这种稀罕事情,平均下来按一男对一女计算,那如果有10%的女性终身无孩,就必须有20%的男性终身无孩才对的上数据。中国10%的女性终身无孩会发生什么?20%的男性终身无孩又会发生什么?谁都知道没有亲生孩子的晚年会是个什么光景,但很多人即便知道也不愿意生孩子。2016年中国开放了二胎政策,卫计委组织专家研究放开二胎后的出生人口,打算用这个来规划指导学校、医院等的配套数量。专家们根据对居民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计算得出一个结果,2016年至2019年的出生人口应该是1767万、2023万、2082万、1982万。专家们提交这个结果后没人觉得有啥问题,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还是国人会拼命生育,甚至超生游击队,一旦放开了肯定会大生特生。但实际的出生结果却恰恰相反,仅仅只有2016年当年是差不多的,然后一路下跌,到2019年出生人口仅有1465万人了,和专家的预估结果1982万差距了足足500万那么离谱。到2022年,出生人口更是只有965万了,在2019年的基础上又少了500万。当年专家和记者调研的时候,老百姓都说自己想要二胎,比例特别高。结果等放开二胎了,都不去生,只是口头说想要二胎而已。就算是2022年,央视报道的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也显示平均每个妇女打算生育的孩子数量为1.64个,低于2019年的1.73个。央视的抽样调查结果可能确实是1.64,但很多人只是口头说想要孩子而已,也可能是真的想要孩子,但等到要实际行动的时候就不生了。为什么不生?一问那就是虽然自己很想生,但钱不够,暂时还不具备生孩子的经济条件。大城市把一个孩子养大成一个工业时代的合格劳动力需要几百万,等毕业了给买套房子又是几百万。基本上只要你生了一个孩子整个人生的积蓄就都被掏干了,比房贷还离谱,每一个孩子都是行走的碎钞机。为了给孩子挣钱,很多夫妻两个人拼命的干活,一点钱都不敢花。不知道多少女性刚休完产假就去上班,然后自己的网络购买记录里全是尿不湿、婴儿衣服、身体乳、爽身粉等。生孩子前每周末都和老公出去潇洒一次,生孩子后凡是花钱的地方都不去了,甚至都很久很久不买新衣服也不化妆了,就为了省钱给孩子用。养孩子除了花钱多到离谱外,还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会榨干一个成年劳动力几乎全部的时间。带孩子是一件很累的活,一天带一小时孩子是天伦之乐,带一天孩子就是受罪和折磨。给家里准备一日三餐,处处跟着,一刻不敢松懈的盯着孩子,还要哄孩子睡觉、遛娃、洗碗、洗衣、接送幼儿园等,特别累。一些老人在接受采访时把带孩子称之为“上班”,把有空休息的时间称之为“下班”,几乎众口一词的说带孩子太累,太花时间。也就是养育一个孩子所需要支付的代价是一个成年劳动力的看护,以及一个甚至两个成年劳动力在外工作所挣来的工资,对家庭的负荷特别大。农业时代养个孩子只要多一双筷子就行了,但工业时代养个孩子需要多一双金筷子,然后还要给这个孩子配上金碗和金板凳金桌子。但投资大本身并不是个问题,买房需要的投资也大,但很多人前赴后继的去买,耗尽自身的一切去买。工业时代明显比农业时代富,那就说明培养全体国民读书成为工业时代合格劳动力这笔投资是划算的,是能挣回来的。对国家来说是划算的,但对于家庭自己来说却完全挣不回来。农业时代培养个孩子只要多双筷子,把孩子养大之后却能给家里带来诸多好处,经济回报非常显著,所以是典型的多子多福。但工业时代不一样,不管你培养孩子投入多少钱,你的回报永远是零,没有任何经济回报,逢年过节能拎点礼品回家的就算好孩子了。不管孩子毕业后收入多少,都和养育自己的爸妈没有关系,父母耗费巨资培养的孩子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全被外人拿走了,自己的投资回报率约等于零。在投资回报率约等于零的前提下,你投资30万养孩子,那就亏30万,你投资300万养孩子,那就亏300万。所以在现行的利益分配机制下,很多人说生孩子是在给国家做贡献,是在给别人的爸妈养老,而越来越多的人也认可了这一说法,因为这确实是事实。凡是认可这个理念的人都会倾向于少生孩子,如果非要生那就只生一个,一个就好。如果有人长期找不到适合生孩子的对象,索性就不生了。但生养一个工业时代孩子带来的回报甚至比生养一个农业时代的孩子还低,高投入却是零回报,连农业时代的低回报都不如。2010年的时候台湾地区为鼓励生育,悬赏一百万新台币征集一条宣传标语,最终获奖的句子是“孩子,是我们最好的传家宝”。记者采访获奖者时发现,写出这句话的是人是一个32岁的单身女性,没有孩子。为什么到32岁了还不结婚生孩子,这名获奖女性很坦诚的说:“我不敢生孩子,怕养不起。”其实还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这名女性认为花费巨资生养孩子是不划算的,是没有回报价值的,属于一个纯粹的奢侈品消费。如果属于有回报率的投资,那投资再大自己再穷都不是问题,拼尽全力也要生孩子,因为自己的未来人生幸福就全靠孩子了。但如果自己的未来人生幸福完全不依赖对孩子的投资,生孩子只属于奢侈品消费,那很多人就只会在自身需求已经满足的基础上才会量力而行,非常谨慎的选择生孩子,有多少钱才会考虑生多少孩子。那自然生育的数量会很少,因为一个孩子的花费甚至不亚于一台法拉利。没几个人买的起法拉利,但还是有不少人生孩子了,这已经是父母不计成本的牺牲和付出了,是基因带来的天性。如果人人绝对理性,绝对的计较投资回报,那总和人口出生率就不是1了,而应该直接约等于零,因为投资回报率约等于零。但这种爱孩子的天性,目前看是远远不够的,支撑不了那么多父母牺牲自己,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父母养育孩子的投资回报率。以前全球人口爆炸,所有国家为了压制人口增长,都在设计社保福利系统的时候把养育孩子的回报率给弄成了最低档次,也就是零,以尽最大程度的压制人口增长。但那是以前了,以前人口爆炸,全球人口压力巨大,但现在不是了啊,现在全球多个国家陷入老龄化,所以这个规矩必须要改。不管怎么样,你不能把养孩子的投资回报率再定成零了,必须要提高,不然生育率绝对不会反弹,甚至在越来越多人感受到生孩子血亏之后会导致生育率继续下跌。总和生育率1.1,还真不一定是终点,将来直接跌破1,越来越多的男性和女性选择终身不育那完全是有可能的。现在不想要孩子的可不止女性,很多男性也不想要孩子。抛开那20%终身无孩的男性不谈,80%有孩子的男性很多也只愿意生一个孩子,愿意生2个孩子的非常少,因为男性也觉得生孩子没用,非要生那生一个也就行了。在现代的中国家庭,生孩子会显著降低女性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更大程度的降低男性的生活质量。生孩子不是个男女之间的零和博弈,是负和博弈,双输。很多女性要求结婚生孩子后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降低,男性必须弥补自己生养孩子的全部损失,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男性承担的起,因为这个损失过于巨大。所以实际操作中是男女共同承担生孩子的损失,不过当然是男性承担的更多,毕竟男多女少,且生育孩子的主体是女性。所以很多被传统道德绑定,身负所谓“传宗接代”的男性也死活不愿意生了,坚决不愿意不惜代价传递什么所谓的香火。就生一个,是男是女看天意,甚至女孩更好,因为将来省了套房子,香火什么的和我无关,我负担一个孩子的费用已经很累了。计生委说现在不到70%的人认为有孩子的人生才完整,那换句话说就是已经有高达30%的人认为即便没有孩子自己的人生也是完整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古代香火传承概念的崩塌,以及养儿防老理论的崩塌。想养老,自己储蓄存钱,买养老保险才是最靠谱的,想靠生孩子养老完全是白日做梦。大家算完账后发现,与其花几百万养孩子,真不如存几百万来养老更保险实在。之所以最终还是生了一个,也是指望这个孩子将来在自己住院时给签个字,从来没指望他给自己养老。以现行社会制度而言,中国现在所有的财富分配体系都是围绕着实现“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一宣传口号来制定的。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现在也确实形成了要想富必须少生孩子的现状。
谁生的孩子少谁富,谁生的孩子多谁穷,社会财富分配体系完美的实现了计划生育的目标。但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反过来了,从预期人口爆炸直接变成了人口大幅萎缩。计划生育的终极目标确实是压制人口,但人口不能减少的那么快,不然会带来年轻人过少的人口结构性问题。如果年轻人严重不足,那到时候劳动力和社会物资就会严重不足。等你老了,手里捏着一大把钞票,但突然发现社会上没有年轻劳动力为你服务了,也没有人去生产物资了。养老问题是未来几十年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给自己父母养老的问题。现在养育一个孩子那么巨大的花费,父母见不到任何回报,纯粹的牺牲和付出,养老的时候得不到任何益处,自己孩子的工资收入被拿去养别人的爸妈了,这是绝对不公平的。中华的传统美德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首先是老吾老,然后才是抚养人之老。要是一个民族的孩子连自己的爸妈都不养,怎么可能去养别人家的老人呢。强制他置投入巨资把自己培养成才的亲生父母于不顾,非要他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养别人爸妈,那最终一定会导致人人都不生孩子,都指望别人家的孩子来给自己养老的情况产生。女性终身无孩率已经达到10%了,但这绝对不是终点。如果没人管,把现状持续下去,终身不想生小孩的人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