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是最近最热的话题。国外有不断迭代的ChatGPT(已经到了GPT-4)以及其他平台(例如微软)推出的竞品;国内也有许多机构参与进来。日前百度推出了文心一言,又引发许多的讨论。有空的时候,我也玩玩ChatGPT,主要用于信息收集,只在一些我认为AI应当可以提供相对准确、可靠答案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这个过程很有趣:我以为,人类与AI的互动质量可以不断提高。AI在努力学习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人类也可以反向“学习”和适应AI的表达方式。人类(指平均教育水平的普通人)的表达往往缺乏精确性、逻辑性、严谨性、严密性,有多重指向与含义,并且带有感性与情绪,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诠释、解读;AI相反,会用精确、严密、充满逻辑的语言表达理性概念。这里,不同的语言又有很多的天然差异(譬如汉语vs英、法、德等印欧语)。双方在做的,其实是“相向而行”——AI要学习适应人类的含糊、多义、感性,寻找合适的应对方式;人类也要反向适应AI的逻辑和理性。与AI对话因此是有趣的,以信息收集和分析问题为目的的对话里,AI的反馈质量颇取决于人类使用者的提问方式:提问越精确,越能避免产生歧义,越富有逻辑性,越有颗粒度和针对性,越有具体指向,越注意排除AI的盲点(即感性、主观性等),就越能获得相对准确和理想的答案。如果有心,也可将与AI的对话变为人类自身学习的过程。这和人类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一样:学习了不同的语言,能够帮助加深对自己文化的理解,也加深对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理解。(当然了,这是从理想角度来说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AI对话更多的只是单纯的信息收集,甚至可能养成思维惰性)。关于ChatGPT……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7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