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火了,我原以为这股风很快就过去了,没想到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共鸣,以至于官媒都下场论战。为何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让人不得不思考。孔乙己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小说里是这样写的:“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进学是考中秀才的意思,孔乙己没有进学,说明没有考中科举最低层级的秀才。不会营生,说明孔乙己埋首故纸堆,和社会是完全脱节的。好吃懒做,偷笔墨纸砚,说明孔乙己不安心本职工作,经常带薪摸鱼,薅老板的羊毛。总而言之,孔乙己是个读书成绩不行,又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深陷“修齐治平”的幻想,不愿脚踏实地工作生活的穷酸知识分子。这样的人,恐怕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成就的。实事求是的说,当代青年不是读书成绩不行,不是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不是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工作。所以在现实层面,当代青年和孔乙己,其实是两码事。孔乙己的命运除了自己作以外,和科举制度有极大关系。自从隋唐以来,科举制便成为底层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级的渠道,一旦考取功名,权力、地位、豪宅、美女都唾手可得。对于底层知识分子来说,读书科举相当于在头顶挂了一根胡萝卜,让每个人都感觉有机会,不惜放弃一切俗事投身科举,皓首穷经。唐太宗李世民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乾隆说科举的功能是牢笼志士,无非是这个意思。虽然真正通过科举得到胡萝卜的人少之又少,但凡是参与过科举的人,几乎都会产生一个念头——“我可是要做老爷的人。”就像和富家公子谈过恋爱的女孩,就以为自己属于……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65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