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看一下1945年获得抗战胜利的这一年,中国的工业基础在全球的位置。由于那个时候并没有权威的工业增加值世界排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1945年工业品产量来进行判断。抗战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不仅是获得了民族独立,国际地位提升成为名义上的五大国,收回了包括台湾在内大量国土,而且还获得了大量战利品--日本在占领区为获取中国自然资源支撑战争而修建的基础设施和重工业,其中尤其以东北最多。日本在我国沦陷区建立的工业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因为中国有日本战争急需的煤炭,金属等资源,其中尤其是金属资源,日本在二战中极其缺乏金属,不仅是日本本土的寺庙僧人把钟,铜锣之类的都捐献了,甚至于日本还把北京故宫的60多个铜缸都运走用于制造武器。而这些资源型重工业,技术也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伴随日本战败和日本技术人员的撤退,产量随之迅速下降,日本人对中国人持有蔑视的态度,并普遍认为中国人不具备使工厂继续运行的能力。国内网上十几年前(大约2007年)一篇公知网文中,说1945年由于欧洲日本因为战争一片废墟,所以我国仅东北地区工业产值就超过日本本土,位居世界第四,也就是说中国1945年就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工业大国,这是不可能的。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工业大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了,1945年的中国发展水平和西方白人国家有着巨大的甚至是看起来不可逾越的鸿沟,1945年我们的工业产出不仅不能和西方大国比,还远不如瑞典这样的欧洲小国,也不如南非,波兰,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当时西方和世界其他地方差距大到什么程度,一个小小的芬兰都能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造成苏军20万人以上的伤亡,而苏军在1939年在诺门坎和1945年8月在中国东北两次和日军作战,尤其是1945年规模更大,伤亡总数却远小于和芬兰作战的损失。像1945年的瑞典铁路长度竟然能达到中国的76%,1945年发电量是中国的2.8倍,钢产量是中国的4.6倍。从逻辑上讲,我国1945年的工业产出也是……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75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