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及舆论的主战场转移到了社交媒体平台——尤其年轻的一代人,主要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各种信息。以中国为例,年轻人很少会看报纸、杂志和电视了,就是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头条等平台获取资讯,信息来源丰富且离散,内容高度碎片化,形式体裁极为多样化——一篇公众号,一条微博,一个朋友圈,一个标题党新闻图片,一则短视频,甚至只是一个来路不明的图片或对话合集,都是传播形式。传统媒体没有消亡,只是转战社交媒体平台,在上面与各种新媒体(许多其实是自媒体)争夺用户的“头脑占有率”(mindshare)及影响力份额。基于此,在2019年末香港黑暴运动期间,我写过一篇文章《升维才能反击——媒体和文宣的维度与格局》。在这篇文章里,试将媒体分为多个不同的“级别”和“维度”。这个“维度”是从多方面来说的:——媒体/平台的背景:往往会影响媒体/平台的独立性、公信性;——传播体裁与形式:例如传统严肃媒体更习惯于深度、大段的视频与文章,新媒体则习惯采用更加简洁、简短、轻松、甚至带有娱乐性、深入大众的传播方式;——响应速度和节奏:自媒体响应速度很快,因为不苛求形式和质量;传统严肃媒体为保质量和准确,往往会牺牲速度;——数量:传统严肃媒体数量很少,而新媒体(如果还能称为“媒体”的话)的数量在理论上是无止境的——任何人做一个图片发到群里,就可以获得传播,成为一个信息源,并影响人们的看法。在各种新形态媒体、内容、信息源的包围下,传统媒体虽然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奋战,但影响份额是下降的;——模式:“自营”vs“平台”、“内容”vs“渠道”、“运动员”vs“裁判”: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机构媒体还是个体媒体,都是直接的“内容”发布者,不妨将其模式称为“自营”。大一点的媒体可以通过邀请访谈嘉宾、专栏作家等方式,提供更多样化的内容,但终不改其本质。社交媒体平台不同,是纯粹的“平台”和“渠道”,拉一个网站,弄一个app,大家来唱戏。当今世界不同了……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7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