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来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会谈。期间,习近平就巴以问题这个“世纪难题”提出了三点主张——第一,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第二,巴勒斯坦经济民生需求应该得到保障,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巴勒斯坦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帮扶;第三,要坚持和谈正确方向,尊重耶路撒冷宗教圣地历史上形成的现状,摒弃过激和挑衅言行,推动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影响的国际和平会议,为重启和谈创造条件,为帮助巴以两国和平共处作出切实努力。中方愿为巴方实现内部和解、推动和谈发挥积极作用。这三点主张在国际上广受瞩目。第一条主张中的“巴勒斯坦国”,前面有诸多定语,包括“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意思是,我们在协助解决地区问题时,要注重“历史经纬”和当地现状。在欧洲历史中,犹太人与基督教社会之间合作与矛盾、融入与排斥并存。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兴起民族主义运动,一些犹太知识分子看到欧洲主流社会无视犹太人的同化努力,双方经济利益和文化传统又存在深刻矛盾,因此萌生了“独立建国”的想法。但欧洲犹太人大多散居于各大城市和部分乡村,没有连续的、有明确疆界或封地传统的“领地”。“独立建国”就不得不考虑在海外建立移民社会。当年,犹太复国主义活动者曾设想过在非洲、拉美建国,最终选择了犹太教圣地耶路撒冷所在的巴勒斯坦。一群世俗的政治活动家,在地点选择上高度接受了宗教传统和历史传说。之后……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87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