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前后,正值新麦收获,农事活动繁重。民以食为天,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已经奋斗了几千年。从五谷算起,几千年来人类已经种植了7000多种作物。经过激烈的内卷式选择,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成为谷物界的“四大天王”。现在全球80%的食物都来自于这四种作物。但人们全球买卖小麦,让北非人能用中亚的小麦烤馕,或者西欧人用拉美的面粉做面包,这样的体验只占种植小麦历史中很短的一部分。大约一万年前,两河流域的先民们最早开始收集播种野麦。这种有着沉甸甸麦穗的神奇植物成为打开文明大门的一把钥匙:人们开始通过定期的收割获得食物,摆脱了游牧生活转向固定农耕,城镇也开始出现。小麦逐渐向西通过希腊途经巴尔干沿多瑙河传入西欧;向东则通过伊朗和中亚传入东亚。大航海时代又被西班牙人和英国人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由于强大的适应能力,小麦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大陆都有大规模种植,成为人们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虽然人们在各地种植小麦,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小麦一直是地区化产品,土地、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都高度聚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粮食本来就是最本地化的产品,提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首要特征就是通过耕种自我满足粮食供应。当时的生产消费都是本地化,长距离运输以高附加值的奢侈品为主,比起随处可见的粮食,商人更愿意在有限的空间里塞上丝绸或者香料。将小麦这种日常消费品变成全球产品,并建立起世界粮食贸易体系的是英国人。随着“羊吃人”运动的出现,大量英国农民被赶离土地,种植小麦的土地被改造成放养绵羊的牧场,收起锄头的农民转化为城里毛纺厂的工人。为了满足这些离乡背土工人们的面包需求,1800年后英国转变为稳定的粮食进口国,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便宜的粮食,从而搭建起世界粮食体系的雏形。不止英国,西欧最早期……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8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