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时期的大文学家韩愈,号召"文以载道",即写文章不要追求音律对仗和词藻华丽,而是要用文章来表达"道"。道可以是圣人训诫,可以是世间规律,也可以是批判现实、分析时事。总而言之,写文章要言之有物。韩愈在《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里,开篇第一句就写到:"右臣伏以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长安周围的县,夏天遭遇大旱,秋天又遇到早霜,导致农民们受到极大的损失,收成和种子相比,不足十分之一。这就是直面现实问题。《论佛骨表》里说的更直接:"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佛是外国夷狄,衣服、语言、习俗都和中国不一样,皇帝您大张旗鼓的奉迎佛骨舍利,可不是什么好事啊。以后要戒骄戒躁,以中国为主,千万别西化了。这就是韩愈的文以载道。每篇文章都在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传递自己的思想,所以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两百年后,欧阳修读到韩愈的文章,立即继承了韩愈的文学路线。欧阳修能读到韩愈的文章,其实非常偶然。欧阳修家境不好,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便跟着母亲到湖北随州投奔叔叔欧阳晔,然后就在随州的李姓人家,读到六卷《昌黎先生文集》。那年欧阳修年仅十岁,但从此以后,韩愈成为欧阳修的精神领袖。在苏轼的《颍州祭欧阳文忠公》里有两句话:"公曰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我所谓文,必与道俱",短短八个字,道尽了欧阳修的文学路线,可谓是直接继承了韩愈的"文以载道。"就像最近的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里……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126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