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券商做销售的朋友,最近因为雪球产品被客户骂惨了,还有人扬言要告他们,原因在于雪球产品的宣传资料中说,触发敲出提前终止的概率为71%,63%的概率持有期不足100天。但近几个月的雪球产品集中敲入,很多人手上十个雪球有九个敲入,与宣传的71%的敲出概率差别也太大了。这到底是不是虚假宣传呢?我估计并非如此,敲出敲入模拟历史数据非常容易找,我相信券商给出的参考概率也是对过去十几年的市场进行过回测之后得到的数据,两年之内不先触发3%或5%的敲出直接下跌20%的概率,确实并不高。那么为什么历史数据跟实际情况相差那么大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以前没有雪球产品。雪球产品理论与实际的巨大差异,在于产品设计中的三大先天缺陷:第一、敲入位设计导致的仓位暴露,产生“虹吸效应”这两周的下跌有一个重要原因,雪球产品集中敲入位发生了“虹吸效应”。之前很多卖方研究机构认为,雪球产品集中敲入对市场的影响并不大,雪球产品的杠杆主要开在股指期货上,对现货的影响力有限。而且不同的雪球产品敲入位不同,按照雪球产品的设计规则,部分产品调入时的卖盘,会被更低位置的雪球产品的买入所抵销。这很有道理,也是监管机构当初能放行雪球产品的重要原因。但这些机构忽视了……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7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