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希望能预知未来,以消除不确定性。但预测未来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其原因在于影响未来的变化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不仅会影响事态的走向,甚至可能会导致根本性差异的突变事件发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未来进行一定的逻辑分析,关键不在于通过预测得出的结论对错,而在于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当我们对这种关系理解得越深,越全面,预测就会越来越切合实际。2024年1月30日,在欢迎中国科技大学袁岚峰老师的晚会上,可谓群星灿烂,科普界的大佬云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周炳红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写的文章经常给人一种特别出人意外的观点如铺天盖地的架式而来,但又能给出特别硬核的证据?的确,我提的很多观点,往往是即使支持我的粉丝一开始都很难接受,但看了我提供的证据却又非常充分和硬核。我回答如下: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一开始就讨论了什么是智慧。他在书中这么说,“首先我们主张,一个有智慧的人要尽可能地通晓一切,且不是就个别而言的知识;其次,有智慧的人还要能够知道那些困难的、不易为人所知的事情(感觉是人尽有的,从而是容易的,算不得智慧)”。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以能否获得惊人的预言作为判断科学的一个标准。这些理解有道理,但确切地说都是不完善的。例如现在的航天技术,可以对航天器的飞行轨迹给出极为精准的预言,却都不会被看作是什么“惊人的预言”,但他们当然是科学。不过,惊人的准确预言的确对科学有极好的科普推广作用,因为它会非常吸引人。一切严谨的科学都应当是测量基础上建立起公理化的数学理论,当寻找到最一般的,最硬核的公理基础之后,以此和全面精确的测量数据为基础进行逻辑推演,有可能推导出完全出人意料,或常人一时很难理解和接受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对于证明理论的科学性有很好的作用。我的确经常将这样的结论作为宣传推广我自己第三代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方式。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对纯电动车发展趋势的预测。我是2015年开始买第一辆纯电动车,并且开了半年后开始写《纯电动:一统天下》这本书。2015年中国新能源车(包含纯电动车和混动车等所有新能源车)销量是331092辆,我当时得出结论……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7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