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五十三·食货》有一组田地数量的浮动数据,很有意思,写篇短文和大家聊一下。我们先来看原文。洪武二十六年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至宣德间,垦荒田永不起科及洿下斥卤无粮者,皆核入赋额,数溢于旧。有司乃以大亩当小亩以符旧额,有数亩当一亩者。步尺参差不一,人得以意赢缩,土地不均,未有如北方者。而诸处土田,日久颇淆乱,与黄册不符。弘治十五年,天下土田止四百二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官田视民田得七之一。嘉靖八年,桂萼、郭弘化、唐能、简霄先后疏请核实田亩,而顾鼎臣请履亩丈量,丈量之议由此起。万历六年,帝用大学士张居正议,天下田亩通行丈量,限三载竣事。用开方法,以径围乘除,畸零截补。於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总计田数七百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视弘治时赢三百万顷。然居正尚综核,颇以溢额为功。有司争改小弓以求田多,或掊克见田以充虚额。北直隶、湖广、大同、宣府,遂先后按溢额田增赋云。这段文言文其实不难理解。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朝的田地数据是850.7623万顷,并规定农民垦荒的田地,永远不用纳税,所有收益都是自己的。但是明宣宗朱瞻基做皇帝时,发下一道诏令,说太祖高皇帝的优惠政策到期了,农民垦荒的田地必须纳税,而且田地管理开始混乱,无论田多田少,都在隐报瞒报,不提供真实数据。到了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明朝的田地数据变成422.8058万顷,相比建国初期减少一半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大臣们要求重新丈量田地,整顿财政和赋税,但因为大臣们派系纷争不断,重新丈量田地始终没有落实。直到张居正成为明朝内阁首辅以后……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