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郑成功和李定国,都有一层“抗清滤镜”,好像只要他们参与抗清,并做出相当的贡献,其他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忽略的。看孙可望又有一层“降清滤镜”,好像只要降清了,孙可望的一生都没有可取之处。其实在抗清的过程中,郑成功和李定国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孙可望也有自己的不得已。我们要承认他们的抗清功绩,但对于他们的小心思和不得已,也应该有一个客观评价。李定国是陕西榆林人,这地方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民风非常彪悍,号称“九边之兵,榆林最劲”,因为史料缺失,我们不能确定,李定国是不是明朝世袭军户,不过,生长在这样的地方,对李定国的性格养成一定大有裨益。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是陕西定边人,那时也属于榆林镇的管辖范围,可能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李定国在公元1630年参加起义后,便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同时做了张献忠义子的,还有延安府的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其中孙可望的年龄较长,排行老大。此后十余年,四兄弟追随张献忠转战万里,做着没有根据地的“流寇。”这期间,张献忠经历数次大败,尤其是公元1641年的信阳大战,张献忠被左良玉击败,公元1642年张献忠在安徽潜山一带,被黄得功和刘良佐偷袭,损失了大量身经百战的老兵和军官。但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不仅活了下来,还在战争中锤炼出一身本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资历深厚且能力超群的四兄弟,就被张献忠逐步提拔起来,成了张献忠麾下的“年轻老干部。”公元1643年,张献忠统帅四兄弟扫荡湖广,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但那时李自成已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张献忠又不愿意归附李自成,便在……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7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