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世纪有了一线城市概念以来,还是有很多人成功融入了一线城市,前几年的例子可能在未来几年不适用了,但他们的行动和心态仍然值得观察,他们的故事也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这里有一篇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毕业论文《都市 “新穷人”的身份形成与转变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作者是彭彩虹,描述了一些努力融入上海的“新穷人”,其中有部分人最终成功融入。这篇毕业论文材料较为详实,分析也较为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先来看这篇论文里对“新穷人”的定义。这篇论文先是引述了这个概念的最初提出者齐格蒙特·鲍曼的说法,即“贫困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物质上的缺乏和健康状况的不佳。贫穷也是社会和心理状况,表现为导致自尊心的降低,也会导致羞耻感和负罪感。消费社会里的穷人是无法过正常生活的,更别说快乐的生活了。因此,鲍曼认为消费社会的穷人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的——换言之,就是准备不够充分的——消费者”。但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论文又引述了汪晖的说法,即当今中国有两种“新穷人”……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64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