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中国成为工业霸主的内幕:不是必然,而是偶然!


2025年05月04日 
作者:戎评
来源公众号:戎评(ID:rongping898)
已获转载授权

图片

问大家一个问题啊,你们有想过中国的工业为啥这么抗造吗?美国从奥巴马时代就开始搞封锁围堵,打到特朗普第二届任期越打越强,不管是国际供应链还是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加深了。你看这次关税大战,美国老百姓想的不是说怎么恢复自己的工业,自产自销,而是下各种跨境电商APP,从中国的工厂源头下单,用省去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对冲关税成本。

有人肯定会说中国的体量大啊,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那我再问你,这份独一无二的工业体系,又是怎么来的呢?是完善的基建?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政府的政策规划和支持?规模优势和人才优势?这些都是必备条件,但不是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不可替代的充分条件。

那什么是中国制造独一无二,任何国家都无法替代的充分条件呢?听我说,接下来的这个观点你在别人那是听不到的,只有在我这才能听得到。

因为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能提供苏标和美标两个工业标准全部成品及零部件的国家。

用经常看小说的话来说就是佛道双修,苏联标准的工业体系我们有,美国标准的工业体系我们也有,这才是中国成为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国家的原因,也是中国制造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工业标准,主要是给各个产品的生产规格都搞一个固定的模式,从而能让不同企业做出来的东西互相配套,比如螺丝尺寸统一了,不管哪家造的都能拧上,生产协作更方便,成本也能降下来。说白了就是通过统一规范,让产品可靠、生产高效、买卖好做。

二战结束后,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工业国家,美苏展开了全方位的对抗,这种对抗不单单是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还包括工业技术标准上的割裂。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体系用的是苏联标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体系用的是美国标准,两种标准互相对立,即便是同一种产品,也因为生产标准的不同,连零部件都不兼容。

比如航空发动机里面的高压燃油管,苏标按GOSI标准设计接口,采用公制螺母,法兰端面直径50毫米,材料用的是19272型铝合金,要求工作压力每平方厘米150公斤;美标按ASME标准生产,接口是英制NPT螺纹,法兰端面直径50.01毫米,材料用B211铝合金,要求工作压力每平方厘米153公斤。

你别看两者在参数上很接近,但由于螺纹牙型、螺距、法兰定位孔分布完全不同,苏联油管插不进美国发动机的接口,美国扳手对不上苏联的螺母,材料强度测试方法也不互认,搞得整套燃油系统无法混用。

知道印度为啥经常掉飞机吗?其中有个原因,就是他给苏制飞机喝美标燃油,结果油料在发动机燃烧室燃烧不充分,动力不足就掉下来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美标的车钩可承受 300 吨牵引力,而苏标的链式车钩仅能承受 150 吨,车辆无法混编;美标井控设备工作压力以 psi 为单位,苏标用 kg/cm²,换算后实际压力等级存在偏差,混用必然出现安全隐患;美标变压器采用强迫油循环冷却,苏标使用自然风冷,设备尺寸和安装方式截然相反。

就这么说吧,苏联标准和美国标准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小到螺丝钉,大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的材料、零部件、生产工艺完全是两种逻辑下的产物,所以从头到尾无法通用。

中国工业体系的骨架是用苏标搭的,五十年代的156工程,苏联手把手把一整套工业体系都卖给我们了,然后我们在短短十年时间,就从一个连螺丝钉都造不出来的落后农业国,成长为飞机坦克机床样样都能自主生产的强大工业国。这一点,苏联的功绩是无法否认的,即便是我们勒紧裤腰带找他们买的,即便我们为此也付出过很大的代价,但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出口一整套工业体系的旷世工程,历史上只有这一次,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斥资43亿美元,购买了一整套欧美的技术设备,然后我们的工业体系又因此接入了美标生产流程。而在经过改革开放和入世的产能大爆发后,中国工业体系逐渐形成了以美标为主,苏标为辅的一主一副的局面。

那中国又是如何用美标苏标双修,把自己打造成人类有史以来最恐怖的工业怪兽呢?诶,这就要说到苏联解体了。

1991年,苏联原地升天,分成19个国家。这本来嘛,早年间苏联的领导人为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就把工业体系雨露均沾地分布在不同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作为长子分到了大部分重工业,比如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化工,核能;乌克兰分到了造船业和钢铁冶炼,白俄罗斯分到了微电子产业和重型装备,波罗的海三国搞食品加工,阿塞拜疆搞石油化工,格鲁吉亚搞精密制造。

闹分家就是因为穷,哪曾想分家之后更穷了,咋办呢?休克疗法,一个字:卖!于是包括俄罗斯在内很多前苏联国家,开启了卖卖卖的模式,什么工厂啊,设备啊,产线啥的能卖资产都被卖光了。

特别是俄罗斯,原本继承了苏联庞大的重工业体系,结果因为变卖家产,愣是把自己从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卖成了去工业化的能源输出国。

然后作为苏联曾经好哥们的中国,直接成了全世界唯一一个保有完善苏标工业体系的国家。

冷战结束后,虽然美国工业标准成为了主流,但苏联好歹曾经统治了大半个地球,其工业影响力在全球无孔不入,至今还有三四十多个国家的工业设备和生产体系仍以苏标为主。而且许多由大型工业设备搞的基建寿命很长,用个百八十年不成问题,总不能说他苏联没了我就让我这套东西报废吧。

但问题是,苏联确实没了,很多关键的设备和零部件供应都断代了,你要更换他们,就必须找中国买。

比如火电站里用的苏标重型发电设备,这上面的轴类零件要是坏了,其他机床生产出来的都不能用,只能靠苏标专用的数控重型卧式车床来加工,而能造这种机床的,目前全世界就只有北京第一机床厂,别的公司都造不出来,连俄罗斯也不行。

再比如轨道交通设备,苏联的铁路轨距为 1520 毫米,其生产的铁路车辆及相关零部件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原苏联阵营国家大量使用,苏联解体后,只有北车、湘潭电机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少数中国公司,保有相对完善的苏标零部件生产能力,如转向架、车钩、制动系统等,因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不得不从我们这进口大量符合苏联标准的铁路车辆零部件,以确保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行。

还有按照苏标搞的矿山项目,只能用苏标的重型设备挖掘,中信重工靠着专门搞苏式大型矿用挖掘机和的回转式细碎机,成了全球市场最稳固的机械设备供应商,因为客户想要的东西除了他,没人搞得出来。

中国工业通过美苏双修的模式,成功把产品卖到了全世界220个国家和地区,所以任何想把我们取而代之的国家,不得不面临这么一个问题:如何建立完整的苏标工业体系,然后把美标覆盖不到的死角都覆盖了。

毕竟拥有完善工业门类的定义,是能够生产世界上流通的所有产品,美标工业品在其中,苏标工业品也在其中,不能说他的市场小,就要被开除工业籍贯了。

而建立完整的苏标工业体系,是一个完全无解的问题。

因为苏标工业体系的基础是像钢铁厂机床厂这样的重资产,而重资产的投入需要天量的资金,不管是先发工业国和后发工业国,都不可能会为了三四十个国家的市场,去专门搞一套无法兼容且投资成本极大的工业体系。这不是重复建设的问题,而是妥妥的资源浪费。

中国能搞,那是不可复制的历史因素,毕竟我们当时跳船了,美国要援华抗苏,我们总得把基础工业搞好吧,不然美标产品到我们这就成砖头了。如果换作今天我们这么搞,那也是必然失败的。

美苏双休成就了中国制造今天的超然地位,也锻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恐怖如斯的工业怪兽。

这是历史的偶然,而不是必然,朝鲜战争,中苏破裂,联美抗苏,苏联解体,俄罗斯破产,这些诱因少一个都不行,所以没有谁能替代我们。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15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特马百日维新失败,美国走向何方?
下一篇:有一类人,太难太难了!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