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闲生
来源:江宁知府(ID:jiangningzhifu2020)
在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如果以单一国家计算,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是第一档,每年对美出口超过4000亿美元;德国、日本、韩国、越南为第二档,对美出口金额在1000亿至2000亿美元之间。第一是针对全世界的“对等关税”,这部分目前维持在10%最低税率(7月8日后恢复),是可以拿来谈判的;第二是针对汽车及零部件(已启动)、钢铝(已启动)、电影(已宣布)、半导体(筹划中)、医药(筹划中)等行业启动的“特定领域关税”,这部分美方的立场比起“对等关税”要强硬很多,至今未松口谈判;第三是针对前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征收的“特定国家关税”。关税是特朗普竞选期间最重要的承诺之一,尽管遇到阻力时会退缩,但不可低估其长期征收关税的决心。其一为全面反制,用强硬路线逼迫美国让步,寻求对等地位谈判,目前采取该策略的只有中国。其二为个别主题谈判,或者说部分领域对美让利谈判,日本、韩国、墨西哥、加拿大等采取了该策略(加拿大配合了部分反制措施)。日美、韩美以及美加墨其实已经签署了自贸协定,特朗普滥加关税属于翻脸不认账的无赖行为,但由于各方在安全或贸易领域受制于美国,只能寻求在不修改原自贸协定的基础上软化美方立场,比如:扩大对美投资、增加购买美国农产品、修改市场准入条件、严控边境等。日本方面认为,修改自贸协定将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谈判旷日持久,且每拖一天就损失一天的钱,所以希望把重心聚焦于“个别主题对美让利”,这样谈起来更快,以求速战速决。第三为旨在签署双边协定的谈判,印度、越南和英国等采取了该策略。这些国家之前没有跟美国签署自贸协定,也不想平白让利给美国,因此希望把一系列美方在意的事情打包到一起,直接谈出一份自贸协定,并要求美方在谈判期间暂缓征收对等关税。总而言之,三种应对策略各不相同,未来哪种模式会奏效尚无法预测。在众多对象中,美国跟日本的关税谈判率先开启,其走向受到各方高度重视。考虑到日本对美投资规模最大、购买美债数量最多、跟美国关系极为深厚,所以一般认为,欧盟、韩国、中国台湾省、印度等很难拿到比日本更优惠的条件,即日美谈判具有指标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接受采访时的讲法,美方在进行贸易谈判时“有标准化的模板”,由于跟日本、印度、韩国等15个国家同时进行谈判,因此希望能够按照模板高效推进。具体来说,谈判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由部长级官员明确谈判的范围、目标等框架性问题,即“框架谈判”;然后再让中低阶官员长期留在华盛顿与美方商讨各处细节,即“内容谈判”。4月16日和5月1日,日美先后进行了两轮部长级谈判,首相石破茂派出亲信、主管经济的部长赤泽亮正赴美。尽管第一轮谈判时领到了一顶特朗普亲自签名的MAGA帽,但赤泽亮正实际上是空手而归,因为日美在框架领域就遇到了大麻烦。根据日经新闻报道,美方提出的框架协议案中,并未包括取消针对汽车等品类的个别关税,只把“对等关税”作为条件摆上桌面。“如果不对包括汽车在内的个别品类关税进行调整,日美之间的关税谈判将无法达成协议。”谈判期间,日方要求美方降低两种关税:一是针对汽车、钢铁和铝制品的25%的个别领域关税,二是24%(在90天暂缓期内为10%)的对等关税;同时为了减少美国对日贸易逆差,日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找补。1、扩大美国农产品如大米、玉米、马铃薯等对日本的出口;2、重新审视非关税壁垒措施,简化审查程序,扩大美国汽车等工业制品的出口;4、对降低汽车、钢铁和铝等个别品类关税呈消极态度。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谈判态势,石破茂首相5月2日下午接受了富士新闻网络独家采访时表示:“以汽车为代表的那种关税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减少贸易赤字可以作为一种手段,为了减少赤字,我们会尽力而为,但绝不能因此导致日本在就业等方面受到损失……不会因为急于得出结论而做出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至此,尽管进行了两轮部长级谈判,但美日连一个框架性协议都没有达成,其中的核心羁绊就是汽车产业。5月1日在华盛顿出席日美部长级谈判的双方人员,右起:日本经财相赤泽亮正、美国财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由美方派出的强大阵容不难体会其重视程度。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涉及面很广,是日本经济的绝对支柱,包括零部件在内,日本每年汽车产业出口额约合一万亿人民币,占整体出口的两成。这里面美国市场又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出口目的地,2024年达到近137万辆,占汽车总出口金额的三成五,而且是主要利润来源。“日本某家汽车制造商目前正处于每小时损失100万美元的状态,如果25%的汽车及零部件附加关税持续存在,将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的下行压力。”而在5月份日本央行发布的经济展望中,已经将2025年度经济增长率预期从三个月前的1.1%下调至0.5%。为了宣示强硬立场,日本财务相加藤胜信在5月2日做客东京电视台节目时表示,“可将美国国债作为谈判筹码”。因为日本是美国国债的第一大持有国(1.27万亿美元),抛售美债可能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甚至会被美方认为是发出“宣战布告”,故此类话题一向是美日关系里的禁忌。1997年6月23日,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曾回忆起1995年美日汽车关税谈判的往事,他半开玩笑地称“有时候会有卖掉美国国债的冲动”,结果当日道琼斯指数创下自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来的最大跌幅。之后美债问题成为众所周知的美国“逆鳞”,几乎没有政治人物会在公开场合提及抛售话题。5月4日,压力之下的加藤胜信迅速修正了发言,改称“不认为出售美国国债是日美谈判的手段” 。事实上,直到5月1日的谈判结束之前,日本国内对于特朗普关税威胁始终持一种谨慎乐观态度。犹记得2017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刚开始时,也曾威胁对日本加征关税,紧接着安倍便访美送上“大礼包”,承诺未来十年内向美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1500亿美元,在美国创造70万个就业岗位和一个市值规模达4500亿美元的基建市场……此后几年日本获得了白宫的“优待”,安倍本人甚至还和特朗普构建起一段高尔夫蜜月。2025年2月,石破茂模仿安倍的做法,再次抢先访美送礼包,日美元首会晤的场面一度其乐融融。然而没过多久特朗普便翻脸,在日本最看重的汽车产业领域强势征收关税,并宣称这些领域的关税涉及美国国家安全,因此不答应进行谈判。“特朗普启动对等关税,并没有区分与美国对抗的国家,以及同盟或友好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是美国的最大直接投资国,日本政府原本期望能够获得美国的特别对待,可这样的期待轻易就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