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果日本进攻西伯利亚!


2025年05月24日 
作者:印闲生
来源:江宁知府(ID:jiangningzhifu2020)

日本对于俄国远东地区可谓觊觎已久。

早在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就曾占领过库页岛,《朴次茅斯和约》(又称“日俄和约)签订后,日本获得北纬50°线以南的库页岛地区,约占总面积五分之二。

说来滑稽,日本很喜欢趁火打劫,这一点跟俄国倒是十分相似——两国历史上都曾打劫过对方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日本认为扩大势力范围的机会到了,遂以“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为由大肆入侵苏俄。

1918年2月,日本参谋本部陆军省成立了一个“西伯利亚计划委员会”,以探讨万一俄国保皇党(白军)失利,如何利用这一机会将西伯利亚分离出去,成为日俄之间的缓冲国,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俄国对日本的威胁。

按照计划,日军将从两路发起进攻:一路从海参崴沿黑龙江伯力推进,另一路沿着中东铁路往贝加尔湖方向攻击,切断俄远东地区与欧洲联系的唯一动脉——西伯利亚铁路

图片
贝加尔湖是真正的“天堑”,西伯利亚铁路在此处绕道湖南岸。

图片
经过贝加尔湖的西伯利亚铁路。

1918年底,日本正式向俄国出兵,且不同意交由协约国“统一指挥”

日方派出多达7万人的庞大部队,最远深入到了贝加尔湖一日本各财阀三菱三井等纷纷在海参崴、伯力、庙街赤塔等地开设办事处,并将多达5万余名平民移民至上述地区,摆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

考虑到直接吞并难度太大,日本选择支持白军头目高尔察克,希望建立一个亲日傀儡政权。

想法很激进,可现实难题却一个又一个摆上桌面,比如:深入西伯利亚腹地太远,导致后勤补给难度极高,士兵士气低落;各种游击战让日军不堪其扰,军费开支飙升日本支持的白军节节败退,高尔察克1920年战败被俘……

1922年,苏联红军已反攻至海参崴,尽管日军暂时击退了苏军的进攻,但东京已经预见这场干预的结局。

图片
1919-1922年间一幅宣扬占领俄国远东地区的日本宣传画。

事实上,在白军战败、红军已控制绝大多数俄国领土的前提下,日本很难长期维持在远东地区存在,怀揣统一意识的苏联势必跟其死磕到底

当时日本是个穷国,处于穷兵黩武的状态——1921年东京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梭哈到了西伯利亚。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1922年6月24日,日本单方面宣布撤出俄国,但依然强行占据库页岛

直到1925年日苏建交,日本才以允许日在北库页岛开采石油、煤矿和森林采伐为条件侵占的部分领土归还给苏联。

总的来说,干预俄国内战对日本来说是一场失败的军事行动,前前后后折腾了四年,耗资甚巨,却基本没捞到什么好处。

图片
1910年的海参崴。

图片
伯力(哈巴罗夫斯克)是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东侧,距离黑瞎子岛一江之隔。

尽管1922年主动撤出了俄远东地区,但盘踞朝鲜半岛的日本始终对中国东北和苏联远东虎视眈眈。

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为日本提供了绝佳战略参考,作为冲突的潜在第三方东京密切注视着中苏交战的一举一动。

红色苏联继承自沙俄,功力到底有了几分长进日本心里没底。

东北奉系军阀从张作霖时代开始地位稳步上升,无论财力还是军力足以笑傲关内,麾下号称有三十万之众,到底是真老虎还是色厉内荏日本心里也没底。

好了,老蒋和少帅主动摆擂台表演了一番,底牌尽露直接促使关东军在两年后做出入侵东北的冒险举动。

简单概括一下,1930年代日本的基本判断是“中国比苏联弱”,因此制定了先南下后北上战略,而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之后,日本北上的热情进一步削弱,开始将目标投向东南亚。

直到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本才又一次面临关键选择。

图片
1940年7月法国战役结束后,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绘制了一份“势力范围图,黑色表示德国战后势力范围,浅灰色表示美国的战后势力范围。

图片
1940年10月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重新绘制了一份势力范围图,日本和苏联处于美与德国的“中间地带”

1941年7月2日,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十天后,日本方面举行了一次御前会议,商讨是否以武力解决“北方问题”。

其中,外相松冈洋右主张“应与德国协力讨伐苏联”海军坚持“北守南进”,陆军立场最为保守,希望“南北备战等待时机”

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

“现在中国战场牵制日本陆军绝大部分兵力,外相所言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作为最高统帅部首先考虑的是战争准备,现在还不能决定是否参战

仅就关东军而言,其战争准备至少需耗时40-50天,战时体制进一步发动进攻还需再花费时间,这段时间苏德战争的进展情况也就判明了。”

最终,松冈的“立即参战论”被否决,而陆军“南北同时备战”方案得到大多数支持。

7月7日,日本陆相东条英机正式下令执行“关东军特别演习”计划,以备战状态静观其变

1941年7、8月间,关东军接连组织模拟进攻苏联的大规模演习并借此增调精锐部队至中国东北

这一时期关东军的总兵力达到31个师团,其中包括7个战斗力强劲的甲种师团番号不大于20),总兵力上升85万人,号称百万。

演习计划以不超过六个月的时间截断远东同苏联后方的联系,彻底摧毁远东地区苏军

之所以把作战周期定的十分紧凑,是因为如果日本要在1941年参战,必须得在10月中旬之前结束主要战斗,否则西伯利亚的恶劣气候会严重扰乱冬季军事行动

换言之,1941年日本对苏作战的整体行动窗口是相当有限的

图片
关东军进攻苏联的计划示意图,基本局限在大兴安岭以东。

图片
关东军总部也是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所在地,1945年关东军向苏联红军投降后,改为苏军驻中国东北总司令部驻地;1946至1949年为新一军、新七军军部;现为吉林省委驻地。

苏联防卫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一直是“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1935年之后改称远东军区,它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的兵力高达70万,令关东军极为忌惮

日本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苏联为了应对德国攻势将远东地区半数左右的兵力抽调至欧洲方向,这样日军(总兵力85万)将拥有至少二比一的优势。

还有一种“美好设想”是德国彻底击败苏联,如此一来日本将对远东地区进行“胜利扫荡”。

不管怎样,都比在局势不明朗之际硬钢远东苏军要好。

当时日本陆军部的情报人员搜集了许多资料,整理成一份《以时局为依据的对俄情势判断报告书》,内容包括俄罗斯民族性格、斯大林政权特性、日德两战力与苏军战力比较、对英美外交关系、资源人口以及整体局势等

总结下来一句话——苏联即使今年内放弃莫斯科,亦不致投降因此德方速战速决之目的无法实现,且今后情势未必对德国有利。

东条英机高度认可了这一判断,并推动在东京大本营形成这样的共识:对华战争跟南洋战争是绑定的,而与对苏作战相冲突。

简单来说,日本陆军已在长达数年的对华战争中消耗了约40%的力量无力再发动对苏大规模进攻,可海军只消耗了10%,因此下一轮作战必须海军为主

就在日本方面定调后不久1941年9月14日大名鼎鼎的“红色谍王”佐尔格位于东京的德国驻日大使馆向莫斯科发送了一份价值连城的情报——

日本不会从远东进攻苏联,除非发生以下几件事:莫斯科沦陷关东军规模多出苏联在远东军事力量西伯利亚爆发内战。”

得到情报后,苏联高层立即从远东征调约30万人骨干兵力驰援莫斯科前线,为当年莫斯科战役与德军决战提供了关键的生力军,并以一些新征召或临时组建的部队填充至远东军区,保持“账面力量”变化不大。

1941年10月4日,佐尔格向莫斯科发出最后一封电报:

“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已排除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日本将在未来几周内向美国开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佐尔格暴露后,苏联方面一直称为“德国间谍”佐尔格留在俄国的妻子卡佳作为间谍家属流放西伯利亚1943年客死

直到对德作战结束,苏联才放松了对佐尔格的评价口径1945年在德军战俘中发现了佐尔格的亲兄弟贝利亚亲自指示对特殊关照从战俘营安排去了一家研究单位工作

图片
2019年5月29日俄日两国外长、防长“2+2”会谈期间,俄国防部长绍伊古率军方代表团专程前往位于东京远郊的多磨陵园在佐尔格墓前默哀。

之前有读者朋友留言讨论了一个问题:如果1941年日本没有选择对英美发动太平洋战争,而是联合德国进攻苏联远东地区,二战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接下来就进入脑洞大开的部分,试着做几点假设性探讨。

1、

日本其实不具备扭转苏德战争局面的力量即使是抽调骨干、补充新兵之后的苏联远东军区,实力也未必就弱于关东军,尤其考虑到苏军还有本土作战的士气与地利优势。

实际上,在目前呈现出的所有日本对苏作战方案中,日军深入苏联领土的距离只有1200公里尽管这一距离已经超过了“巴巴罗萨计划”,但仍然无法对苏联造成实质性伤害。

介绍一个地理知识:柏林到莫斯科的直线距离约为1600公里,而哈尔滨贝加尔湖的距离高达2000公里

换言之,苏联远东地区的“战略纵深”实在太大了,苏军只要不是直接投降,哪怕且战且退或者打游击,日本就受不了——1920年代的教训摆在眼前

2、

假设日军战力爆炸,一举占领了从海参崴到贝加尔湖跨度达2600公里的苏联远东领土,能否对苏德战争或日本侵华战争造成重大影响呢?

对此我们不妨看下面两张图。

图片
图片

如上图所示,俄罗斯大型油气田基本在叶尼塞河以西,以东处于待开发状态。

日本即便拿下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也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除了声势上吓人一点,短期内解决不了能源、战略物资匮乏等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战期间苏联的后方补给大本营主要是中亚和西西伯利亚,尤其是中亚地区,有约400万人应征奔赴前线参战,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粮食、衣物、汽车、飞机、航空发动机、坦克等各类物资。

正因如此,每当5月9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时,中亚五国领导人都会受邀齐聚莫斯科。

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如果德国和日本想对二战期间的苏联造成致命一击、开辟真正的“第二战线”,应聚焦于中亚腹地,而非远东。

不过日军事实上连黄河都没有过,更不要说西域了。

3、

俄国其实是全球范围内唯一陆权大国,二战期间的德国、日本以及今天的中国、欧盟,都属于位于大陆边缘地带的“海陆复合型大国”。

根据海权与陆权对决的历史,位于大陆边缘地带的“海陆复合型大国”更应该拉拢俄国,尽可能整合内陆资源,而不是与之为敌。

因为一旦与之为敌将为“离岸平衡手”提供绝佳的战略切入点,让自己陷入两线夹击的困局,重蹈拿破仑帝国和一战、二战德国的覆辙。

假如一定要设想一种特殊场景,二战期间德国最需要的帮手应该是一个能够直插高加索地区的次等强权——它大致处于今天伊朗和土耳其的位置,同时拥有日本的综合实力。

高加索是俄国脆弱的软肋,当中东地区出现这样一个强权时,它将俄国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3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关税战再次爆发,美国暴打欧盟和美国苹果公司!
下一篇:印巴冲突,暴露了美国的一个致命软肋!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