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


2025年10月07日 
作者: 子木
来源微信公众号:子木聊房
已获授权转载

刚过中秋,就不讲楼市了,而是唠唠家常。


今天聊一个概念:


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


这是很多读者在问的,如何更好的买房/卖房?如何更有钱?能力更强,家庭关系更好?这似乎是所有人的疑问。


事实上都是有规律和方法的,教员曾在《实践论》里就具体聊过,系统地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低维向高阶发展。


好比发射火箭必要的三步:


1、实践,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知

2、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再实践,把理性认识再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进行验证


怎么理解呢?我拿最通俗易懂的案例,炒西红柿鸡蛋来说。


第一级火箭,实践,获得感性认识。


你第一次想做西红柿炒鸡蛋,不能只靠刷短视频看教程,而是必须走进厨房亲手操作。


先随手从冰箱拿出两个西红柿、三个鸡蛋,没洗干净就切了块,鸡蛋也没打匀就往热油锅里倒。


结果鸡蛋炒得又老又散,粘在锅底刮不下来;西红柿切得太大块,炒了半天还是硬邦邦的,没出一点汤汁;最后加盐时手一抖放多了,吃着又咸又涩,只能勉强咽下去。


第二次再试,你记得把西红柿去皮了,可鸡蛋还是炒得发柴。第三次忘了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把两者直接放一起煮,最后成了 “西红柿鸡蛋汤”。


这些亲手经历的 “翻车现场”—— 鸡蛋的口感、西红柿的软硬度、调料的咸淡、食材下锅的顺序,还有油锅溅起的油星、铲子翻炒的力度,都是零散、表面却无比真实的感性认识。


这个阶段,你只是 “会把食材弄熟” 的小白,连 “好吃” 的门槛都没摸到。


第二级火箭来了,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接连炒坏几盘后,你不想再吃 “黑暗料理”,开始坐下来复盘思考。你把之前的 “成功案例”(勉强能吃的那次)和 “失败案例”(炒老、没汤汁、太咸)分成两类。


开始对着回忆找规律:


为什么那次鸡蛋不柴?


哦,好像是火开小了,炒到边缘微焦就盛出来了。


为什么西红柿没出汁?


原来没切十字花刀烫去皮,也没在炒的时候用铲子压一压。


为什么会咸?


因为没分多次少量加盐,而是一次性倒多了。


你还想起教程里说 “鸡蛋加少许料酒能去腥”,自己之前没试过。“西红柿炒软后加一勺糖能中和酸味”,上次也忘了放。


于是你慢慢提炼出几条规律:


鸡蛋要加少许清水打散,中火炒 10 秒就盛出;西红柿切小块,烫去皮后用铲子压出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最后加盐和少许糖调味。


这个过程,就是把一次次炒菜的零散体验,加工成抓住 “好吃关键” 的理性认识,你从 “小白” 进阶成了有理论支撑的 “厨师”。


然后是第三级火箭,再实践,检验并完善理性认识。


你总结的 “理论” 到底对不对?必须回到厨房再实践验证。


这次你严格按规律来:


鸡蛋加半勺清水打散,热锅冷油,中火炒到蛋液凝固就盛出;西红柿切 1 厘米小块,烫去皮后下锅,用铲子边炒边压,直到出浓稠汤汁;然后倒回鸡蛋,加半勺盐、一勺糖,翻炒 10 秒出锅。


尝一口,鸡蛋嫩滑得像云朵,西红柿汤汁裹满鸡蛋,酸甜咸香刚好,80% 符合预期,说明理论基本正确。但你也发现小问题:


西红柿边缘炒得有点糊,可能是火太大了;糖加得有点多,掩盖了西红柿本身的鲜味。


于是你修正理论:


“炒西红柿时转小火,糖减到半勺”。下次再炒,又发现 “鸡蛋加少许淀粉会更嫩”,继续补充进理论里。


就这样,“实践 - 发现问题 - 修正理论 - 再实践” 的循环一次次重复。


每多循环一次,你脑子里的 “西红柿炒鸡蛋操作指南” 就越完善,最后炒出来的菜,鸡蛋嫩滑不柴,西红柿多汁酸甜,连汤汁都能拌半碗米饭。


最后你终于成了 “西红柿炒鸡蛋高手”。


其实不管是炒这道菜,还是学其他技术,核心逻辑都一样。


先动手试错积累体验,再总结规律形成方法,最后反复实践完善技巧。看似简单的三步,却是从 “会做” 到 “精通” 的必经之路。


我写文章兜兜转转写了10年多了。一开始也不会写,但是没关系,不用想太多,日更,先写30篇,每篇2千字。


然后在公众号上发表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流量特别少,最高的也就是500左右。


然后第31篇的时候,我就不准备写了,而是花了一晚上,总结这30篇有什么问题,最后发现是话题一般,文字太过严肃,不接地气,数据太多,不够简单,专业术语太多,晦涩难懂。


于是我马上开始优化,把数据写成故事和段子,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楼市和经济,将话题向大众最关心的方向聚拢,专业术语来了,下面要多解释一下。


后来带着这份思考,再次投入到写作中,慢慢地读者就开始多了起来。


巅峰的时候,300多家媒体集中转发我的文章,我的《最真诚的建议》系列文章,在全网收获了3000万的阅读。


但我觉得路还长,文章还可以继续提高信息密度,让每篇文章都有所获得,抛开情绪,专注于干货和认知分享,一刻都不会停歇。


其实过程还是很跌宕起伏的,有时候甚至非常质疑自己的写作能力,压力最大的时候,是10W+出来以后,第二篇生怕阅读掉的太狠。


市面上都是标题党,可以获得高流量,但我一直坚持着用最简单的标题,聚拢喜欢我的读者,要让内容强大起来,而不是标题。当市场上,谣言成风,获取高流量时,我给自己定的底线是,坚守真相和事实。


心里有过很多博弈,但最终还是坚守了自己的价值观,并把“实践 - 发现问题 - 修正理论 - 再实践” 的循环一次次重复下去。


事实上,这个循环每转动一次,你对这件事的理解就深刻一分,能力就变强一分。


这个飞轮一开始可能转得很慢,很费劲,但只要你坚持推动它,它就会越转越快,越转越轻松,直到有一天,它会带着你以你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速度飞速前进。这就叫认知飞升。


就这样,十年如一日,才有了现在的读者基础。


无论是西红柿炒鸡蛋,写文章,买房,炒股,笔法,唱歌,编程,开车等等所有一切,都是技能,而技能的本质都一样,就是如何高效启动实践循环。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天生的强者,变强的本质就是一个人的实践论,所谓的高手,都只是把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个循环走的比别人更多、更快、更深刻。


很多人都害怕实践,说白了就是被人性所束缚了,害怕失败,害怕做了没用,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只能停留在道听途说的理论部分。


然而事实上,任何你没做过的事情,都是不确定的,而把它变确定,只能去干,然后在一遍遍干中学习和复盘,从经验中提炼规律,用规律把游戏胜率提高到90%以上。


普通人把结论当成终点,高手把结论当成下一次实践的起点,这就是变强的全部秘密。它不神秘,甚至有点枯燥,但它是唯一坚实的、可靠的、向上的阶梯。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启发,能真正理解实践的重要性,慢慢成为强者,节日快乐。


本文完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1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特朗普硬闯芝加哥:借“平乱”之名行党争之实的危险闹剧!
下一篇:K字签证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个人建议!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