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治国治家,秩序为王!


2025年11月04日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ID: wenboling2020)

图片

01

强者通过维护秩序来保证利益,弱者通过打破秩序来获取利益,这是《资治通鉴》开篇第一段话里透露出来的历史规律。

《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句话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

春秋战国将近五百年的时间,发生了很多国家败亡、军事失利、社会变革等大事件,但司马光偏偏认为这件事最重要,便用它来做整部《资治通鉴》的开篇。
为什么?

因为魏斯、赵籍、韩虔的政治身份原本是晋国大夫,现在得到周威烈王的册封诏书,一跃而成国家君主,典型的谋权篡位之辈,必须在史书里将他们树为典型,让后世君主吸取教训。

胡三省为正文做的“注”,写的更清楚——

“魏之先,毕公高后,与周同姓,其苗裔曰毕万,始封於魏。至魏舒,始为晋正卿,三世至斯。赵之先,造父后,至叔带,始自周适晋。至赵夙,始封于耿。至赵盾,始为晋正卿,六世至籍。韩之先,出於周武王,至韩武子事晋,封於韩原。至韩厥,为晋正卿,六世至虔。”

“三家者,世为晋大夫,於周则陪臣也。周室既衰,晋主夏盟,以尊王室,故命之为伯。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奸名犯分之臣也。”

短短二百来字,把赵、魏、韩三家的历史渊源讲的清清楚楚,并给三家受封为诸侯做了历史定性,那就是谋权篡位、作奸犯科。

司马光为了告诫后世君主,警惕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便以“臣光曰”的名义抛出三句名言: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於礼,礼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02

司马光的话什么意思呢?

礼,其实就是政治秩序。

“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根本,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天子统帅三公、三公率领诸侯、诸侯指挥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庶民,共同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并创建一整套与制度匹配的政治理论,两者并驾齐驱,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秩序,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这就是礼。

同样的,汉朝到清朝使用的“朝贡体系”是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分工是礼,苏联构建的社会主义阵营,也是礼。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武功强盛的开国君主以外,后世的守成之君,几乎都缺乏极强的个人魅力,无法脱离政治组织来行使权力。

司马光极力强调礼的作用,其实就是告诫后世皇帝,你是靠政治理论统治天下的,你是靠组织程序行使权力的,你没有那个能力来掀翻桌子另起炉灶,一定要依靠组织、相信组织、维护组织。

稳定压倒一切,和平才能发展。

组织在,礼就在,政治秩序就在,君主和社会各阶层的既得利益者,才能依靠政治秩序而存在。

这就是“天子之职莫大於礼”。

分是乾坤、上下、君臣,用来明确等级地位的,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永远不能改变,一旦出现变化就是乾坤倒易、破坏政治秩序的大事。

“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於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於君臣之际未尝不倦倦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正因为等级地位的变化,能决定政治秩序是否健全,所以上级便一再告诫下级,不要伸手要官、要权、要待遇。

印度屡次申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每次都被拒绝,原因同样在于,联合国是二战后构建的国际政治秩序的核心枢纽,印度冒然入常,便会破坏国际政治秩序的稳定,损害他国的既得利益。

这就是“礼莫大於分”。

名是象征权力的官职、爵位、政治地位。

孔子说“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司马光也认为,君主在日常政治活动中,不能随意给臣子提高政治地位或封官授爵,一旦这么做了,便会激发臣子的野心,进而诱导他谋取更高的地位,破坏既有的政治秩序。

“夫事未有不生於细微而成於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西汉时期讲究“无功不侯”,没有军功不能封侯,所以西汉人民都在为军功而奋斗,朝野上下井然有序。

到了东汉末年,汉桓帝和汉灵帝经常给外戚、宦官封侯,扰乱人民的晋升通道,于是朝野上下蝇营狗苟成风,天下大乱。

再往后,曹操强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公,破坏了汉朝“非刘氏不王”祖训,荀彧知道,曹操已经不再忠于汉朝了,于是和曹操分道扬镳。

这就是“名”的作用,它能直接决定地位等级,所以是“分莫大於名”。

同样的道理,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候,张闻天同志为了团结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一度想把总书记的职位让给张国焘,但教员坚决不同意,说:

“他要抓的是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真让他坐上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

教员这么做,归根到底是不想给张国焘这个“名”。

所谓“天子之职莫大於礼,礼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况,那就是:

“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

司马光认为,君主只要爱护名、守住分、就能维护礼,如此天下便能井然有序的运转,不至于出乱子。

周天子权威沦丧近三百年,各诸侯国已经出现五位霸主,但他们谁都不敢灭了周朝,自己做天子,只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做霸主,根本原因就在于,周朝的政治秩序没有破坏,上下等级仍然严明,官爵封赏没有泛滥。

可现在呢,周威烈王明知赵、魏、韩三家是谋权篡位,不仅不出兵讨伐,还下发红头文件承认他们为诸侯,岂不是鼓励各诸侯国的权臣篡位吗?

权臣篡位一旦泛滥,各诸侯国还能存在吗?

各诸侯国不存在了,周朝的组织结构便破坏了,政治秩序也随之坍塌,那周朝又怎么可能不亡呢?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司马光才觉得三家分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内容。

03

可能有人要说了,赵魏韩三家已经把晋国瓜分完毕,周天子又权威沦丧,没有实力讨伐他们,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不过是承认既定事实而已。

但司马光认为:

“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请於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

周天子虽然没有军政硬实力,却保留着大义名分等软实力,仍然有册封诸侯的最终决定权,你不下发红头文件,赵魏韩三家就不敢抢。如果他们不经册封就自封为诸侯,必然有其他诸侯国以“尊王”的名义讨伐他们,你怕什么。

在没有硬实力的时候,利用软实力挑动各诸侯国间的斗争,才是你周天子的最佳选择。

乱起来,你周天子就能拉一批、打一批,分化瓦解对手,维护周朝的政治秩序。
一句话,周天子要“以拖待变”,拖下去,就能看见胜利的曙光。

退一万步说,即便没有诸侯国前来“尊王”,赵魏韩三家的兵马开到洛阳了,可那又如何?

曹魏皇帝曹髦不满司马昭篡权,直接带着数百亲兵冲向司马昭的府邸,虽然在半路上被贾充、成济刺杀,但曹髦用一腔热血,把司马昭定死在“乱臣贼子”的历史地位上。

明朝皇帝朱允炆,虽然在靖难战争中失败,但他在宫中自焚而死,终究没有给朱棣留下一纸禅让诏书,让朱棣到死都洗不清“叔杀侄、臣篡君”的恶名。

政治秩序是需要血祭的,而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有资格且有能力进行血祭的,只有君主一人。

这个时候,如果君主怂了,政治秩序坍塌就是必然的,整个国家也再没有翻盘的机会。

周威烈王没有这么做,故而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04

以上内容是司马光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做出的分析和判断,但如果我们抛开司马光的立场,站在被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就能发现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那就是——

秩序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被统治阶级要想改变命运,就得打破既定的秩序,重新构建有利于自己的秩序。

如果赵、魏、韩三家不能取代晋国成为诸侯,那么他们就永远被周朝和姬姓诸侯国踩在脚下,其他诸侯国的卿大夫们也永远是老牌旧贵族的奴仆。

正因为赵、魏、韩三家利用礼崩乐坏的有利时机,打破了统治阶级制定的秩序,一举成为统治一方的诸侯,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

而三家分晋开启的新秩序,经过二百余年的演变,被秦国建立起来,布衣将相成为可能,没背景没关系的普通人,亦有了立功封爵的机会。

再往后,陈胜不满秦国的苛政压迫,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巢不满五姓七家把持科举,便统兵进入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自成不满朱氏藩王和地主士绅圈占田地,便揭竿而起,准备进京向崇祯皇帝讨个说法。

建立秩序和打破秩序,就这样循环不息,带着中国往前走了两千多年。

近代以来,我们不愿在帝国主义的秩序下苟延残喘,同样在血与火中奋斗百年,直至将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在中华民族自古生活的土地上,建立起我们的新秩序。

现在,我们也可以抬起头来问一句,这座世界巨鼎,轻重几何?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0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藏在中国历史里的人吃人真相!
下一篇:关于“野人小孩事件”!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