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01
这两天,一场香港的大火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
11月26日下午2时51分火灾发生,起火点为宏福苑宏昌阁。消防人员在5分钟后抵达现场,但此时外墙棚架已猛烈燃烧。
由于风势助推,火势通过竹制脚手架、防护网等易燃物急速向上及向相邻楼宇蔓延,在约4小时内,火警级别从三级一路飙升,至下午6时22分被定为五级,显示出火势已完全失控。
11月26日晚至27日,香港消防处投入了空前规模的救援力量,最终调动了超过1200名消防及救护人员、200多辆消防车和近100辆救护车。
但是,救援面临巨大困难,高空坠物阻碍消防车靠近,竹棚和防护网形成“立体燃烧”,加之“烟囱效应”和冬季干燥大风天气,使得扑救异常艰难。
一名37岁的消防员何伟豪在救援中不幸殉职。 直至11月27日晚间,现场明火才基本被扑灭。
据香港消防处11月28日通报,大埔宏福苑火灾已造成128人遇难。
02
而这场大火的起因,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不过有居民反映曾发现施工人员在竹棚架内吸烟,可能是诱发火灾的起点。
而火势得以如此快速蔓延的直接原因,在于楼宇外墙全包围的竹制脚手架、防护网以及发泡胶等材料。
与此同时,起火的宏福苑是建于1983年的老旧屋苑,楼龄已达42年。当时为了最大话利用土地,建更多的房子,所有采取了塔楼设计,很容易火灾中形成的高层建筑“立体燃烧”和“烟囱效应”。
再加上最近几天香港处在罕见的干燥大风天气下,火借风势很快就烧了个透……
03
我今天记录一下这场大火,一方面是想向遇难人员和殉职的消防员表示哀悼。
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
我们能从这场大火中,看到我们什么“未来”很快就将会面临的问题呢?
首先是高楼的占比。
内地的房地产,制度是师从香港。
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地方密密麻麻的高层住宅,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参考了香港的做法。
那香港也好,内地也好,为什么要把房子建这么高呢?
公开的说法是香港人多地少,但是香港地少吗?其实也不少。
那内地地少么?其实更不少
事实上,香港和中国内地并非没有土地空间,而是土地财政与开发模式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城市天际线。
在土地招拍挂制度下,地方政府通过集中出让稀缺地块最大化收益,开发商则通过增加容积率摊薄土地成本,超高层住宅正是这种计算下的最优解。
香港的“牙签楼”模式被复制到内地时,我们忽略了新界北部仍有大量未开发土地,也选择性遗忘了东京、新加坡等同样地狭人稠的城市仍严格控制高层住宅比例。
而当前面几十年,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比重常年超过30%时,向天空要空间就成了路径依赖。
04
当然和高容积率的压抑环境相比,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能是更大的问题。
按照我国建筑规范,普通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而当下全国已有超过20万栋建成于2000年前后的高层住宅正逼近这个临界点。
香港这场大火暴露的不仅是建材隐患和施工的不规范。
当老旧的窗框在高温下熔融变形,当消防云梯无法抵达30层以上的火场,当老旧电路的维护成本超过房屋价值时,我们是否准备好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或许我们需要建立类似电梯强制报废的制度,对超高层建筑征收专项维护基金,甚至要考虑对部分“老危高”建筑进行预防性拆除。
才有可能系统性避免更多问题的发生。
05
更根本的是,我们是否要继续被困在垂直城市的迷思里?
过去十年北京上海的所谓的人口疏解政策,真的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了么?其实也没有真正解决。
而当人口从大城市,超大城市,以及城市群流失之后,所带来的工作机会的削减,消费市场萧条,以及对于整个经济链条(从城市到农村)的伤害却是可以看到的。
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升级,其实重点靠的是几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核心城市的面积越大,人口越多。其中所蕴含的服务业以及商业的机会也就越多,所能够带动的就业也就越多。
中国过去这些年发展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把更多的资源,通过运动式的方式投入到了县域。但是因为县域本身的经济循环体量就小,无法生成推动经济进一步升级的能量。
中国如果希望重启经济的发动机,那么不应该把目光着眼于四五线的小城市,因为即便你把那里修的再好,最终也不会有新增人口去承接这些地方。
而是要集全国之力打造三到五个,人口5000万到6000万的超级城市,甚至是一个人口破亿的城市群。
如果中国能够在2035年前后,达成这一目标。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动能,就足以让中国再次迎来一轮高速发展。
但是这样的城市群,还能以简单的超高层建筑,垂直城市的方式去推进吗?
当然是不能的。
06
比如日本的东京都市圈,用的就是“多核环状"模式容纳3800万人口,每个副中心都具备完整城市功能,山手线将新宿、涩谷、池袋串联成网络,而非单一中心不断摊大饼。
而进一步看,当城市突破5000万门槛时,关键不在于边界扩张,而在于用高速轨道交通编织城市网络,让每个节点都能自成生态。
而这里面最大的挑战,不在于技术,不在于资金,甚至不在于人口,而在于打破行政边界的资源壁垒,和我们脑海中的成见。
07
所以,香港的这场大火意味着什么?
或许意味着自80年代始,那种以“土地”“房子”为中心,而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慢慢走到了尽头。
城市治理现代化,一定不仅是摩天大楼的数量竞赛,更是对城市生命体的系统性认知。
在人口总量见顶的时代,下一个增长极不在于水泥森林的继续扩张,而在于能否构建更具韧性、更富人性的城市共同体。
最后的最后,再次悼念在这场大火中所有的遇难人员,愿你们一路走好。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