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拦路中国制造?6大现实问题,东南亚也是“纸老虎”。


2019年01月09日  浏览(11365)人
0

原创: 戎评


去年12月27日,越南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全年统计数据,生产总值同比实际增长了7.08%。

 

四个季度依次排开,同比实际增长分别为7.45%、6.79%、6.99%和7.3%。尽管越南GDP总值并不高,但增长数据却十分亮眼。而这一轮增长,同大规模产业转移是分不开的。

 


在去年中美贸易战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纺织服装产业在越南落户。

 

以华孚时尚为例,作为中国A股唯一的色纺纱上市公司,在去年12月16日通过《关于投资越南的议案》,在越南投资25亿元人民币建新厂。

 

无独有偶,印度2018年经济数据一样亮眼,前三季度增长速度分别为7.7%、8.2%和7.1%,全年增速超过7%是板上钉钉的事,保守估计不会低于7.5%。

 

根据印度官方数据,去年GDP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制造业、电力、天然气等行业,增长均超7%。其中制造业的增长,同中国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关系密切,尤其是手机代加工行业。

 


以富士康为例,去年12月24日印度本地报纸首次披露,富士康将在印度生产各种型号的iPhone,而此前泰米尔纳德邦工业部长也向路透社证实了类似的消息。

 

放眼望去,整个东南亚都在和我们“抢订单”。不过对于任何工业国来说,产业转移是发展道路上的必经阶段,也是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制造业历经几十年发展,也到了进入中低端产业转移的时候了。

 

中低端制造业的上限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的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世界工厂”的名头也因此落到我们头上。

 

在中国,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应有尽有,全产业链工业体系举世无双。

 

东南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吸纳大量人口就业脱贫的同时,向全世界兜售“中国制造”,一毛一毛地赚取外汇。

 

乍一看,我们几十年来的成绩单相当好。数亿贫困人口就此脱贫,国家在此期间建立了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还一举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但这是过去几十年的总结,是这一段历史获得的评价。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低端制造业已经接近“天花板”,还留下了不少问题。

 

1、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海运是国际贸易中最主流的方式,占到总运输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正因如此,改革开放最初的4个经济特区全在东南沿海,并以此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在衡量现代经济发展时,城市化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加拿大、美国、英国都超过了80%,日本更是超过90%。

 


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2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末城市化率为58.52%。不过这只是个均值,各地区间的发展极不平衡。

 

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这4个直辖市中除了重庆身处西南腹地,城市化率为64.08%之外,北京、天津和上海城市化率都在8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标准。

 

而排名前5的省中,除了辽宁省凭着先发优势,以67.49%位列第四外,广东、浙江、江苏和福建分别以69.85%、68%、67.7%和64.8%分列第一、二、三和第五位。

 

东南沿海赚得盆满钚满,城市化程度远高于平均水平,但其他地区就苦多了。

 


发展最慢的西藏仅为29.56%,而6个农业大省里,只有黑龙江和山东靠着过去的“老本”堪堪越过均值线,湖北、四川、河南和河北都没能跟上脚步。

 

2、开发潜力不足

 

中低端制造业对城市化的促进显而易见,这些产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而在创收的同时也吸引更多的资金进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不过当城市化逐渐接近“饱和”时,就意味着开发潜力被消耗殆尽。城市化程度越高,可开发空间就越少,可用土地也越少,劳动力愈发紧张。



以广东为例,珠海、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了。无论是投资建新厂,还是老厂房扩建,大多只能是一边拆一边建。

 

产业间争的不仅是地,还要争产业工人。劳动力可不是大风刮来的,每家企业都希望自己能多招些“熟手”,提高生产效率。

 

可“熟手”就那么多,企业却日益增加,工厂日益密集,“内耗”也因此加大。

 

3、生产成本瓶颈

 

中低端产业密集,自然会让当地劳动力集中。可人一多,住房需求也上去了,房租应声上涨。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地,通勤相对便利的地方租个一室一卫,月租在5000元左右。

 


5000元什么概念?去年8月31日,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

 

大多数人辛辛苦苦一个月,还交不起这些地方的月租。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头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成本上涨,一头是企业间的招工竞争,东南沿海地区人力成本水涨船高

 

2015年,《经济学人》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工人每天的平均工资是27.5美元,是印度尼西亚的3倍多,越南的4倍多。

 


人工成本是一方面,地价是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土地资源有限,可是中低端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土地的需求很大。

 

中国的土地管理与使用划分很明确,制造业主要使用工业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但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东南沿海,土地就显得供不应求了。

 

地价上涨,直接结果就是建新厂或者扩建老厂的成本上涨,进一步摊薄企业利润。单论生产成本,东南沿海的优势已经不多了。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


自二战结束之后,全球范围内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把钢铁、纺织等产业转向了日本和欧洲地区,日、西德、英、法等国获益不小;

第二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欧洲将纺织、玩具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亚洲,“亚洲四小龙”由此诞生;

第三次是上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又把纺织、玩具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中国东南沿海,深圳等地自此腾飞。



资本是逐利的,产业向更低成本地区转移不可避免。可是,我们仍能通过控制产业转移的过程,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现在中国产业转移有两个主流方向,一是中西部,一是东南亚。这两个方向的优势不同,根本利益也不同,先说前者。

 

1、产业成本优势

 

单单从工资上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人力成本要低近4成。对于中低端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人力成本优势不容小觑。

 

此外,中西部地区一直都是重要的原材料产地。拿纺织业的主要原材料棉花来说,我国产量居世界首位,产地主要在中西部各省。

 


新疆、河南、湖北、山东、河北和安徽的棉花种植面积在40万公顷以上,新疆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半壁江山。湖南、江西、四川和山西的种植面积也在10万公顷以上。

 

越接近原材料产地,其运输成本也就越低,产业成本也随之降低。


不可否认的是,东南沿海仍拥有港口优势,外贸更加便利。不过可别忘了,我们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随着内需增强,中西部的产业成本优势会逐渐显露。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的持续增加,陆路对外出口也成了新的选项。

 

2、拉动内陆经济

 

从本质来看,东南沿海的繁荣建立在过去的产业转移上,这一发展经验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同东南沿海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可不只是城市化率,因收入而导致的地域间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根据去年6月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度上海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9795元

 

而中部地区的武汉市,根据其统计局去年6月的公告: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7726元

 

至于西部地区,成都和西安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77505元75262元,与武汉相差不大。但更西边的兰州、西宁和乌市,就要低上不少了。

 

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就是要再走一次过去的发展路径。

 


不过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中低端产业,必然是环保的,是高质量的。过去几十年的“野蛮生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代价,未来决不能重蹈覆辙。

 

这时候,就凸显出向东南亚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性了。


东南亚:根基未稳


对于制造业来说,成本核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可否认,人力成本占据一席之地,却不能由它来一锤定音。

 

对于制造业来说,东南亚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力,其他因素全在扯后腿。

 

1、无处不在的腐败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对东南亚的贪腐问题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东南亚,腐败到处盛行,从官僚政权的最高级到最低级腐败,已成为所有当权人物的生活方式。

 


在东南亚,但凡是有点小权的人,都在想着法捞钱。这些年,泰国旅游过海关给边检人员“小费”,甚至被索要“小费”的报道层出不穷。

 

去年9月27日,中国公民在泰国曼谷廊曼机场被打,起因只是他拒绝支付“小费”。这是什么?这是勒索!是明目张胆的腐败!

 

不止是人员出行,货物入关也有类似情况。不少东南亚国家海关在执法时明码标价,给足了钱才放行。

 

2、原材料的困境

 

同中国相比,东南亚各国在某些原材料上具备优势,但各国的局限性很大。

 


就以泰国为例。泰国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产地,锡矿出口量世界第三,在这些方面的确具备优势。

 

然而,泰国十分缺乏棉花、亚麻等资源,需要通过进口才能扩大国内纺织业产能,这无疑是堆高了生产成本。

 

受限于原材料,让东南亚各国只能发展一定领域内的制造业,而做不到全产业链布局。产业单一化,产业链较短,就是东南亚各国的局限性。

 

3、当地市场与需求弱

 

资本进行产业转移,核心是利润。光有产业可不行,还得有市场。

 

印度作为南亚霸主,人口总数接近中国,但市场却一点都不大。毕竟决定市场大小的并不是人口数量,而是拥有消费能力的人。

 


胡润研究院与金原投资联合发布《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8月,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

 

按3口之家来算,就是9960万人。这个数字约等于越南总人口,1.5个泰国,或者3个马来西亚。

 

中产数量意味着什么?是消费潜力!东南亚当地市场需求和潜力,要远低于中国。

 

4、基础建设缺乏


现代工厂没电可不行,停电就意味着停产,停产就会亏损。但东南亚各国,电力建设十分落后。按2015年的数据来算,10个国家加起来,发电能力只有中国的13%

 



对于制造业来说,铁路和公路是不可或缺的。方便的陆上交通网络,可以极大地促进贸易往来,也能加强原材料的供应。

 

然而按照2015年的数据,东南亚10国加起来,铁路总里程只有中国的18%,公路总里程数只有33%

 

这10国国土面积总量,可还不到中国的一半,可见交通网密度之低。

 

5、货币汇率是隐患

 

对于东南亚各国来说,发展制造业,无疑是希望通过外贸出口来创汇创收。这个目的,同制造业背后的资本是一致的。

 

但做外贸生意,利润多寡可与汇率是挂钩的。汇率波动会产生相应的汇率风险,而风险就让企业利润变得不可预算。

 


资本最讲究“趋利避害”,去东南亚真的有点“悬”。

 

东南亚各国经济体量小,再加上其所奉行的货币政策,长期存在着汇率风险。2018年,美联储连着3次加息,东南亚各国货币不断下跌,外资企业不断失血。

 

拿GDP增长最高的越南来说,根据2017年的数据,其外资比重约占GDP的190%,越南货币贬值幅度越大,外资逃离速度就会越快,这对其制造业将会是毁灭性的。

 

6、人才市场紧缺

 

东南亚最缺乏的是什么?中层人才!

 

机器坏了,得有人会修;人员多了,得有人会管。中低端制造业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各类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也是必须的。

 


这些人才并非指的是站在金字塔尖那批人,而是拥有中层管理能力和中级技术的人。这些人必须拥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并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东南亚当地可没什么先进的参考资料和技术资料,只有懂得外语才能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可是东南亚各国的教育基础是什么样,所有人有目共睹。

 

这么多年,东南亚制造业仍然没有发展多少。如今支撑起东南亚企业的,是相当大一批中国人,他们去当地担任管理和技术人员。

 

在如此多的劣势面前,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的产业必然有着各种弊端和局限。发现了3个特征:

 

1、低技术的环境污染型行业,大多都是被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所淘汰的;

2、产业链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说家具、纺织、鞋业等,技术成本低,但人工成本高;

3、全出口型产业,当地市场需求量小,主要做外贸生意,大多是为了低关税。

 


同样的,这些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上世纪90年代,日本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时,随着纺织、玩具和服装等产业进来的,还有日本的机床。

 

卖服饰、卖玩具哪有卖设备、卖生产线赚钱?我们现在向东南亚的产业转移,正好和国内的产业转型升级配套。

 

未来,中国提供必要的管理、技术和设备,东南亚提供人力、原材料和市场,这才是向东南亚方向产业转移的目的。


今时不同往日,小孩子的价值观与成年人是不同的。


1978年,我们的经济占全球总量的1.75%,外汇储备不过1.67亿美元;

2018年,我们的占比已经超过全球的15%,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



40年前,中国经济就像是小孩子,只要是能创汇创收的产业,牺牲环境也要发展;

40年过去,中国经济已经“长大成人”。低产能、高污染的产业,已经没了发展必要。


在中国的体量面前,东南亚各国的确都是“小孩”。我们眼中的低产能、高污染的产业,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可是“珍宝”。


中国向中西部进行的产业转移,是高质量的环保型中低端产业,而那些高污染、低产能、面临淘汰的产业,目标是转到东南亚去。


只要我们能够跻身高端制造业领域,东南亚的制造业就不会成为阻碍,而是双方互为补充。


这是一条并不轻松的道路,也是唯一的道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868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孟晚舟,要回来了?!
下一篇:徐小明:周四股市操作策略(0110)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