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冷战结束后最大变局,法德联手叫板特朗普,一场战争逼近美国后花园!


2019年02月04日  浏览(11964)人
0

原创: 戎评


山雨欲来风满楼。


1月30日,美国海军上将克雷格·法勒突然现身哥委边境。



同时,路透社也放出风声,哥伦比亚军队开始向边境地区集结。


克雷格战功彪炳,是美军里的实权派人物。他曾带兵参加过波斯湾,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去年开始接管美国南方司令部。


南方司令部是什么地方?全权指挥美军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军事行动,还负责巴拿马运河和古巴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的安全。


他的现身,让战争的阴影笼罩整个委内瑞拉。博尔顿笔记上的5000名美军还没到,但大将已经去开路侦查了。



毋庸置疑,以收拾委内瑞拉为序幕,美国人正在重塑拉美


冷战过去了30多年,美国引导的国际地缘体系正在衰退,已经进入了战略收缩的阶段。

 

随着美国力量的收缩,全球力量出现了真空地带。世界再一次进入逐鼎时代,地缘政治在舞台上的分量再次加码。

 

如今,美国人在地缘上的安全感已经跌入历史低谷,伴随着门罗主义的回归,特朗普想让拉美成为白宫真正的后花园。

 

欧洲的天空,是德法的天空


美国会有如此的危机感,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欧洲要“变天”了。

 


就在伊瓜多“造反”的前一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亚琛条约》上签字。

 

别看亚琛偏居德国一隅,是个典型的西欧小城。但在一千多年前,这可是欧洲的中心。


统治大半个欧洲的法兰克皇帝、“欧洲之父”查理大帝在此定都,可见其历史已经暗藏深意。

 

《亚琛条约》范围很广,不过简单来说,它是《爱丽舍宫条约》的升级版。要读懂《亚琛条约》的意义,就得先读懂《爱丽舍宫条约》条约。

 

而《爱丽舍宫条约》背后,有着三层特殊的背景。

 

1、冷战

 

排在最前的,是当年的冷战大格局。这是冷战氛围最浓厚的一段时期,1961美国年介入越战,1962年又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


 

戴高乐可是二战老兵,危机感很强。他极力反对前者,后来也曾公开批评这是一场“可憎”的战争;也极为恐惧后者,一旦核战爆发,欧洲必然将是主战场。

 

在冷战背景下,戴高乐的思想要更加复杂:法国不能一心跟着美国走,也不能同周围的盟友对立,要找到第三条路。

 

这里就牵出了第二层特殊背景:法国的国际立场。

 

2、戴高乐主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嬉皮士”盛行,他们是反传统、反主流的代名词。照着这个标准,戴高乐的法国可谓是西欧“嬉皮士”。

 

与周边邻国亲近北约不同,戴高乐更强调独立性。在他的带领下,法国1958年就退出了北约,直到萨科齐执政后才回去。



戴高乐主义的名片,就是反对美国控制西欧,也是他提出"欧洲人的欧洲"这个口号。

 

不过这个构想,一方面太过激进,英国人、意大利人以及西班牙人都对此警惕不已,生怕戴高乐要发动新的战争,让法国成为新的“欧洲霸主”。

 

另一方面,法国的经济形势太差了。第四共和国末期,法国通货膨胀严重,预算开支失衡。要是没有美国人的经济援助,它每月的外债都还不上。

 

3、德法互补

 

经济如此糜烂,要靠着美国输血才能活下去,又怎么能够独立自主呢?这时候,戴高乐想到了德国,想到了阿登纳的“经济奇迹”。

 

在政治上,西德处于绝对下风,战败国的帽子死死地扣在头上。但在经济上,阿登纳治下的西德直追英国,甚至有赶超的趋势。

 

更何况阿登纳的想法,与戴高乐很是接近,他曾说:“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而要在自由中实现德国统一,这是谁也不能自圆其说的。


 

戴高乐和阿登纳一拍即合。一方有钱,一方有影响力,两边优势互补,合作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爱丽舍宫条约》对应三个主题:一是基于戴高乐的欧洲独立思想;二是基于阿登纳的欧洲一体化;三是基于德法和解与合作。

 

《爱丽舍宫条约》影响了迄今为止的世界格局,两个政治强人的布局,不仅促使两德走向统一,更是构成现代欧盟的基础。


当年,两个不在北约架构的欧洲大国联手,对美国的地缘力量造成了一定冲击。

 

而作为它的升级版,《亚琛条约》目的不言而喻。


历史的阶梯,螺旋上升的重逢


英国通过脱欧投票已经2年多了,欧盟内部的分歧也被摆到台前。

 


随着法国“黄背心”运动的持续与蔓延,德国人对默克尔政策的质疑,德法两国的领导力被狠狠地砍了一刀,其他势力也蠢蠢欲动。

 

意大利和波兰就是个中典型。前者拖欧盟经济后腿,后者想抱美国大腿。在外部势力撺掇和内部右翼势力的频繁联系下,今年1月9日,两国共同希望缔造一个“欧洲之春”。

 

“欧洲之春”的本质,是对欧洲一体化的肢解。这些民粹主义者显然忘记了“阿拉伯之春”的失败,以前忽悠瘸了阿拉伯人,现在又忽悠到自己人头上了。

 

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亚琛条约》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是极为特殊的。

 

1、时间节点与历史

 

整整56年前,也就是1963年1月22日,戴高乐和阿登纳在巴黎签订《爱丽舍宫条约》,结束了普法战争后几十年来的恩恩怨怨。

 


在欧洲大陆,这俩可是世仇

 

赢得普法战争,统一德国的威廉一世特意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让法国人颜面扫地;一战结束后,法国人故意选镜厅作为谈判地点,要的就是一雪德皇之辱。

 

一朝干戈化玉帛,德法全面和解可不只是两国之事。欧共体的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是阿登纳和法国人在1951年提出建立的。

 

而欧共体呢?直到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签订后才得以确立,是什么解决了欧共体成立前的障碍?又是什么促使欧共体得到成立?

 

答案只有一个——《爱丽舍宫条约》。


 

整整56年后,在曾经的欧洲中心亚琛,马克龙和默克尔效法先贤签订《亚琛条约》,对欧洲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事。

 

2、不是简单的升级

 

《爱丽舍宫条约》德法成为欧洲轴心的设想打下基础,那么为何我会说《亚琛条约》让这一设想得到确立呢?

 

欧洲国家林立,究竟怎么做才能成为“轴心”,让各国绕着德法转?是经济?是文化?还是价值观?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武备,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价值观,都是无根之萍,黄粱一梦。


 

马克龙和默克尔早就想让欧洲防务得到独立,而不是继续接受美国人的号令,任由特朗普指手画脚。

 

去年的一战百年纪念上,德法就公开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亚琛条约》给出了答案。

 

首先,它是一个“共同防御条约”。德法任何一国本土遇到入侵,另一方也会动用一切手段参战。

 

其次,两国军队将接受“共同的防务文化”。各国军队都有各自的传统,军事文化的认同与融合,无疑是最高等级的军事合作之一。

 

最后双方把“对外军售问题上的分歧”摆在了台面上,条约中提到的“法德防务和安全理事会”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这么一来,德法两国军事力量将会成为欧洲各国里最强大的一极。拳头大才能成为老大,欧洲这片地,德法军事联手后拳头足够大。

 

3、欧盟改革,自德法始

 

从历史角度来看,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是从德法两国和解开始的。而欧共体转变成欧盟,也是从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和德国前总理科尔联合倡议开始的。

 

欧盟要进行改革,必然是德法先行。欧盟改革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尤其是财政方面。欧元都出现快30年了,欧洲财政统一仍然没有动静,使得欧盟财政始终是弱点。

 

但凡是改革,必定需要先行者。德法不第一个吃“螃蟹”,难道指望着意大利、波兰打头阵?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盟进入了“后英国”时代以后,欧盟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英国在欧盟时,是“两超一强”的格局。英法都是安理会成员国,手里捏着核武器,经济也不比德国差到哪去。

 

德国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常规军力不俗,军工体系实力更强,就连美国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都采用莱茵金属造的炮管。

 

那时候,英国主要是和法国争夺主导权,德国则是左右逢源,见缝插针。但英国出走后,德国就没那么大的回转空间了,只能和法国人合作。

 

这个局面是不是很眼熟?当年阿登纳和戴高乐之间的关系,再次出现在默克尔与马克龙身上。而马克龙的外交主张,就是戴高乐主义延伸。


 

事实上,《亚琛条约》的主导者,正是马克龙。这点在去年的一战百年纪念上也有体现:是马克龙率先提出“欧洲军队”构思,才有了默克尔的声援。

 

默克尔也无愧是阿登纳的精神继承者,去年11月底,默克尔在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上演讲时称:“民族国家必须做好放弃部分主权的准备,尤其在移民、边境甚至是主权问题上。

 

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欧盟“主权让渡”理论的基础。


门罗主义,美国的新方向


德法签订《亚琛条约》,最终目的是希望压缩美国在欧洲影响力,甚至将它给驱逐出去。

 


经济上,德法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

 

文化上,德法自中世纪以来都是欧洲的中心,而美国人却是罪犯、流民的后裔,还是几个世纪被英国人赶出去的。

 

而政治上,法国怎么说也是五常之一,戴高乐时代就不想跟着美国佬后面当狗腿子。和德国联手后,对话语权也日益看重。

 

美国把控欧洲最大的依仗是北约,北约最大的作用,是一个军事同盟。但德法把条约一签,美国的砝码无疑又少了一分。



 

仅仅从地缘上来看,在欧洲本土,德法联手足以在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追上甚至超过美国。

 

这对于美国来说,一点都不好受。从地缘战略上来看,欧洲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人大西洋方向的前哨站。

 

如今,马克龙高举戴高乐主义,拉着阿登纳精神的继承者默克尔,铁了心要搞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欧洲。

 

德法领导的欧洲虽然没有和美国对着干,但双方的关系肯定回不到过去了。随着欧洲前哨作用的减少,白宫也真实感受到了来自大西洋方向的压力。

 

美国恰逢战略收缩期,这一退一进之间,白宫对大洋彼岸的事情,感到使不上力,颇有鞭长莫及的无奈。


 

在这样的形势下,白宫会做出什么选择?这取决于特朗普的野心。

 

那么特朗普的野心又是什么?那就是“美国优先”,重归大国博弈的序列。

 

我喜欢读史,经常从历史的角度来反思现在。这百十年来,但凡是大国崛起,都必须争夺地区领导权。

 

就以我们的两个邻国——日本和俄罗斯(前苏联)为例,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是典型的帝国崛起之路。

 

日本崛起时,自北向南,自东向西,从朝鲜半岛一路打到印度,整个东南亚都是它的领土。

 

苏联崛起时,最东边和最西边的时差将近12个小时,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都是它的。


 

西方的典型战略思维里,大国崛起的第一步,就是牢牢掌握周边地区的主导权。

 

而门罗主义的核心点,就是向世界宣告,拉美是美国人的地盘,任何势力不允许插手。

 

事实上,距离美国上次宣布终结门罗主义,才不过5年多的时间。

 

2013年11月18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曾宣告,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

 

那年4月,马杜罗刚从查韦斯手里接过总统职位,克里的说辞可谓是犹在耳畔。然而,特朗普决心带美国重归大国博弈,其第一步就是重新树立拉美的主导权。


 

至于原因,最重要的有三个:

 

其一,美洲各国一直是美国的商品倾销地。从2004年到2016年,拉美国家是美国工业原材料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到总额的34.47%;

 

其二,美国本土离这太近了,拉美是白宫的后花园,加勒比海是华盛顿的游泳池。当年古巴导弹危机因何上演?就在于拉美这地濒临美国心脏;

 

其三,这里政治力量复杂,俄罗斯、西欧和中国,在这里都有不小的影响力。此外,美洲也有不少刺头跟美国对着干,墨西哥、古巴、玻利维亚和乌拉圭这四国就是典型。

 

美国人手段不少,美洲国家多多少少都吃过苦头。这仇,大着呢。

 

一片染血的后花园


要说我们最熟悉的美国“武器”,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当排在第一。


 


2015年前后,美国资本大量进入拉美国家,向当地金融等行业注资。

 

表面上,是美国人的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实际上,各国政府也背上了高额债务。

 

美国不一直拿“债务陷阱”找我们的“一带一路”的茬吗?事实却是美国人自己深谙其理,以为所有国家都在用这个“损招”。

 

我们对外投资中,不少是出于“援助”性质的,不仅免息,许多无息或低息贷款到期后都会全额免掉。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事情,但美国佬没有这番好心。


 

拉美各国身负的债务,美国人不光一个子都不会减免,还不断通过金融手段去做空、放大债务危机。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息,它导致拉美的外部资本加速抽离,从而诱发当地经济危机。

 

美国要的只是操纵拉美经济吗?这只是手段,绝非目的。经济不好,民众就会怪罪执政党,催生反对派。

 

这时候,美国只需要和反对派们暗通款曲,就能达到操纵拉美政局的目的。

 

当然,操控经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长期的铺垫可没法成功。但在拉美,美国人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将这些令人头疼的左翼一扫而空。

 

面对这些对手,白宫一直都会选择给他们灌下“猛药”。


 

2010年前后,是拉美左翼最强势的时期。阿根廷的克里斯蒂娜,古巴的卡斯特罗,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巴拉圭的卢戈以及巴西的卢拉都在任上。

 

然而,只不过3年时间,克里却能在华盛顿大谈“终结门罗主义”,是局势变化太快吗?不,那只是因为美国人下了“黑手”!

 

2011年,年仅57岁的查韦斯被查出身患癌症。然而在2013年,只不过2年时间,癌症就夺走了他的生命。

 

以委内瑞拉的医疗手段,以及查韦斯身为总统的生活待遇,他的生命实在是太过短暂。这里面的确有着蹊跷,早在2011年的时候,查韦斯就有感而发:

 

两年多来数位拉美总统先后患上癌症,尤其是患病的都是不顺从美国的左翼领导人,这是用概率法则解释不通的,可能是因为美国掌握了一种传播癌症的技术。


 

这些身患肿瘤与癌症的总统里,就有阿根廷的克里斯蒂娜、巴拉圭的卢戈和巴西的卢拉,这能是巧合吗?

 

当万中无一的概率发生时,就不能用巧合来形容了。白宫心够黑,手够辣,药够猛,阴谋也够深。

 

到了2013年,卢拉早已卸任,查韦斯也走了,克里斯蒂娜的健康问题不断,卢戈则因议会弹劾而被迫下台。

 

至于卡斯特罗?这位一生被中情局刺杀638次的斗士,在2011年就卸任了。美国人知道,这个快90岁的老人,再掀不起什么大浪。

 

回顾过去的两个世纪,美国掌控拉美这个后花园的时候,手里沾满了鲜血。


 

1903年,为了控制巴拿马运河,美军在此登陆,并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出来,以便由美国操控;

1983年,为了防止格林纳达成为第二个古巴,美军以应加勒比国家“紧急要求”和“护侨”为由,出动“快速部署部队”,采用突然袭击手段,悍然发动入侵;

1989年,为了推翻巴拿马诺列加政府,2.4万名美军在夜幕里,同时突袭巴拿马的27个重要目标。

 

美国在拉美犯下的罪行,经济胁迫,有之;政治颠覆,有之;阴险刺杀,有之;武装入侵,同样有之。

 

一桩桩,一件件,恶行满满,罄竹难书。


 

门罗主义从来没有真正地在美国终结,白宫独霸拉美的野心自始至终都不曾消去。

 

它一直都是拉美上空的幽灵,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出现。

 

奥巴马时代的“终结”,只不过是个缓兵之计,毕竟美国当时的注意力放在了太平洋上。

 

特朗普现在的“背信弃义”,也只是重归全球主导权的序幕,他要树立拉美的主导权,要一个言听计从的后花园。

 

今天下大势,群雄并起。俄欧重振,东方龙腾。旧格局疲敝不已,新格局将生未生。

 

全球主导权再次陷入斗争之中,而美国的一举一动,无声地宣告白宫已经重返第一线。

 

随着德法亮剑,美欧渐行渐远,特朗普会更加歇斯底里,也会更加肆无忌惮。

 

百年变局自今始,持矛擎盾御狄夷。


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斗争吧。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828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人民币开年暴涨千点,春节后还能继续牛吗?
下一篇: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年!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