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1月7日,一艘两万吨级的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沿黄浦江顺流而下,载着197名勤工俭学的学生驶向法国马赛。望着游弋于黄浦江上的外国军舰和外滩上的万国建筑群,这些即将走出国门的同学们热烈地谈论着自己的志向,有的说想学建筑,有的说想学铺路,有的说想学采矿......而有一位青年却浓眉紧锁,郑重地说:我要学习改变中国社会的本领。这句话一开始并未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但邮轮在香港停了一夜,又在越南西贡待了3天,经过新加坡和科伦坡,驶过苏伊士运河,途中不是英国就是法国的殖民地。这些同学们感到距离国家越远,自己就越被瞧不起,也越看到西方列强的强大。看着眼前的一幕一幕,这位青年带着同学们追溯历史,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如何逐步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说到激动之处,他愤然而起说道:“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他,就是时年22岁的周恩来。在巴黎上千条街道中,位于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毫不起眼。不过当中国游客走进戈德弗鲁瓦街,就能看到一面墙上镶嵌着一方墨绿色的大理石纪念牌,上面是周恩来的铜质正面浮雕头像,头像下面刻着邓小平题写的“周恩来”三个字。大理石后面的小旅馆三楼,一个不到10平米的房间,就是周恩来旅法时期的住宿。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木桌外,容不下多少别的东西,但是这里却成为了……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36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