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澳抱团挖矿 却挖不动中国墙角!

2025年07月04日

当地时间7月1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高调宣布启动“关键矿产倡议”,宣称要保障“供应链安全与多元化”。

联合声明写得冠冕堂皇:“依赖单一国家加工、提炼关键矿产,将使产业面临经济胁迫、价格操纵和供应链中断风险”。字里行间没提中国,却字字指向中国——毕竟全球80%的石墨、90%的稀土加工、60%的稀土供应,都牢牢握在中国手中。

四国这次集体焦虑,原因是一则来自中国商务部的公告:自今年4月4日起,对钐、钆、铽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西方军工与新能源产业顿时人仰马翻——F-18战机的导弹传感器、电动车电池的核心材料,说到底,统统得看中国,怎么可能不慌?

于是,一夜之间,“关键矿产”成了美日澳印口中念念不忘的“关键词”。可惜“四方关键矿产倡议”再高调的发布,也掩盖不了其现实的苍白。看一眼与会人员便知:

除了美国国务卿换成特朗普亲信鲁比奥,其余三人全是“前朝旧臣”:日本的岩屋毅早在2023年就混迹四方舞台,这次是第二次露脸;印度外长苏杰生从2019年就开始刷存在感,早就成了会场固定摆设;澳大利亚的黄英贤更是出了名的“对华强硬派”,工党政府的忠实话筒,嘴比脑子快。

但这群老江湖的聚会,注定只能炒冷饭,炒的还是那锅放了七八年的冷饭。

图片

“四方安全对话”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安全”,而是为了“遏华”。

四方安全对话组织最初是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自2007年成立以来,每次外长会或峰会都会例行公事般地提及南海、东海问题,指责中国“破坏地区秩序”。2019年第一任期时的特朗普将其从官员级提升至首次外长级对话,毫不掩饰目标:“牵制中国”。

从那以后,每一场会议都围着中国转,台上不提,声明里也要“点到为止”:2022年5月声明用“改变现状的胁迫性行动”暗指南海,今年又借“东海、南海危险挑衅”含沙射影。

而这次会谈,更是升级到了经济领域。四国首次把“中国的经济胁迫”列为头号议题,还破天荒地谴责中国在关键矿产上的“市场操纵”,嘴上说要“共同应对挑战”,听起来义正词严,实则色厉内荏。

图片

鲁比奥透露将在国会山后的会议室里,秘密召集30到40家矿业、科技和军工巨头,讨论绕开中国的矿产供应链构建。这场行动并非一时兴起:早在1月20日特朗普就职之初,他就签署行政令,授权鲁比奥“考虑通过四方机制推动美国境内矿产开采与加工”。如今,这次“企业后台会”看似是将战略口号转化为实际计划的试金石。

当有记者追问具体时间表和合作细节时,鲁比奥却只丢下一句“要取得真正进展”。什么叫“真正”?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连一张像样的进展时间表都拿不出来,这场所谓的“私密磋商”,多半是外交舞台上的烟雾弹,讲究的是姿态而非实质,热闹有余,落地不足。

更讽刺的是,就在鲁比奥试图把“四方”拧成一根绳的时候,四国却各怀鬼胎、明争暗斗。

日本在会前两周突然推迟美日“2+2”会谈,因特朗普5月对日本汽车加征15%关税,直接砍掉日企20亿美元利润,日本经产大臣怒斥“保护主义玩不转”。

澳大利亚因美国冻结AUKUS核潜艇计划(价值3680亿澳元)而怒火中烧,澳防长公开抱怨“所有计划都押在核潜艇上,现在说停就停?”

印度外长苏杰生更是在5月底帕鲁尔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呛声美国,抨击西方大国将政治干涉伪装成关心民主。

图片

表面上大家齐声叫嚣“围堵”中国,私底下却个个心照不宣,盘算着如何与中国“重新做朋友”。

特朗普访华意愿之强烈,几乎不加掩饰。今年5月他就曾公开表示“非常乐意受邀访问中国,愿意立刻出发”。据《日经新闻》披露,特朗普正筹划率领一个由数十位美国企业首席执行官组成的大型商务代表团前往中国,最快于今年底成行。这一举动昭示出:即便在科技与安全议题上对华挑衅不减,美国仍难以绕开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供应体系。说到底,政治话术归政治话术,生意终究还是生意。

印度方面的姿态转变更是出人意料。6月底,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亲赴青岛,出席上合组织防长会议——这是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以来首位访华的印度防务高官。紧随其后的,是其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的公开表态,他强调中印应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双边关系,呼吁“加强互信,推进合作”。这种口气的变化,不仅反映出印度对边境的再评估,更暴露出其对美外交碰壁后的无奈。

日本的态度则更为微妙。一方面对华姿态不动声色,另一方面却在对美谈判中暗藏不满。面对特朗普扬言加征日本汽车关税,日方并未妥协,反而主动推迟了美日高层会谈。

图片

与此同时,欧洲的回摆也在悄然进行。北约在海牙举行峰会,却出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三国领导人集体缺席的尴尬场景。德国总理此时访华,签署多项大额合作协议;法国则顶住北约内部压力,继续与中方推进核能合作项目。这一轮全球性的姿态调整,让QUAD提出的“矿产联盟”显得格外孤立,颇有些喊得响、动得慢、站不稳的意味。

至于脱钩,谁也不敢真脱。2024年美国进口稀土77%仍来自中国,澳洲锂矿出口78%运往中国,日本在东南亚布局矿产,不过是想替代部分中国进口而非拒绝合作。所谓“供应链重构”,更像是“嘴上谈独立,手上接订单”。

这哪里是联盟?分明是一桌各怀心思的牌局。只不过牌还没发完,中国的名字就写在了每张底牌上。

图片

而四国仓促上马的矿产计划更暴露了掩饰不住的技术短板:

印度雄心勃勃地宣布要投入约等于三十多亿人民币资金搞本土稀土开发,专家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储量世界第三,产业链却脆弱得不堪一击。

日本敢赌一把,计划明年开采海底稀土矿,但这技术连商业化都还没过门槛,成本却高出陆地开采数倍。

美国呢,芒廷帕斯稀土矿虽然重启,却依赖中国加工,想建完整产业链得花两百亿美元,可国会批的钱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美国用“通胀削减法案”撒钱补贴,拉着澳洲开发锂矿,帮印度搭加工厂,结果真相是:澳洲锂矿从勘探到投产得等十年,印度连基本的垃圾处理都成问题,更别提污染严重的稀土提炼。

时间,也不是谁想赶上就能赶的。专家估算,要建成成熟的精炼体系,少说几年功夫,而那时全球格局极可能早已变天。所谓“筑墙”,到头来却成了“给别人送礼物”,这脱钩打的,只像是拳头打在棉花堆上。

图片

这场针对中国矿产供应链的围堵,正在沦为一场暴露各方算计的滑稽戏。没有国家愿意为了华盛顿的地缘政治幻想,赌上本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当美国挥舞制裁大棒时,盟友们的实际行动正在书写新的答案——不是对抗,而是抢着在中国的供应链里占个座位。

嘴上说“去中化”,脚下忙“靠中化”;美日印澳再怎么拍胸脯抱团,挖来挖去,连中国墙角的土都没松动,反倒蹭了一脸泥。

已有16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