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需要和外国朋友介绍和解释一下中国。中国是怎样的,中国为什么这样。中国接下来会怎么样。当然也不只是国外朋友,也包括国内朋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候,用比喻是最有效的。我经常用的例子,是两只大象。
一、两只大象
1.第一只大象:草原里的大象
第一只大象是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我们可以把国际社会想象成非洲草原,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里面有许多动物,各个国家都是动物,可以“对号入座”。首先我们看美国。美国是什么动物呢?美国当然是狮子,处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猎食动物,它是掠夺性的,可以捕食各种动物。人们称狮子为“森林之王” ,戴着王冠,统领各种动物。但狮子可是要吃肉的,每天都要吃小动物。
其他国家是什么呢?首先看俄罗斯。俄罗斯也是一个掠食动物——当年的苏联是要和美国争夺全球霸权(也即草原霸权)的——它也要吃肉(“社会帝国主义”),有自己的食物链和生态体系。但在草原的角逐里,它败给了美国。就像一个想争夺狮王地位的狮子落魄、被放逐。但它依然是一只狮子。
日本曾经是草原上的后起之秀。它也是一只猎食者,曾经想称霸一方。
这些国家都是猎食动物。所以他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生存模式是相似的,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美国看苏联,当然是看到了另一只狮子;而其他的国家看到美国,他们也准确无误知道这是一只狮子——本性是猎食者。
所有这些国家,都是要往餐桌上挤的。各种小国,当然就是菜牌上的菜。
原来,食物充裕的时候,狮子帮着维持森林秩序。所有动物都有自己的地盘,都能分到吃的。平时也要给狮子上供一点食物,但只要上供一点就好了。狮子吃得很饱,也从来不咬自己人。
但现在不行了,食物没有那么多了,狮子的猎食本性暴露了。它开始对所有小动物索求更多。原来看似温和的狮子王恢复了本性,成了草原上的黑帮老大。(当然了,动物们都知道,问题并不是草原上没食物,而是狮群里的分赃不均:雄性的狮王分走了所有的食物,其他母狮子小狮子们吃不饱。)
这时,草原上出现了另外一只动物,一只身形巨大的动物。猎食动物们是无法对它下手的。
挨得太近了也是有危险的,毕竟大象身形巨大,视线也有盲点,你走到跟前被它踩一脚,是不是也得怪自己。
所以,猎食动物们只能在远处观察大象。
它们心想:这是个什么东西?拿破仑说,想什么呢?中国是一个“沉睡的狮子”。在美国人看来,中国是接替苏联的新的年轻狮子,是来取代老狮王美国的。它们说,两只狮子“必有一战”,问题只在于中国狮子何时出击……
而所有猎食者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一样的,它们都想确保,第一,自己能挤到餐桌上,不变成菜牌上的菜;第二,所有其他小动物都是菜牌上的菜。
而在它们的眼中,以大象的身材和实力,当然是可以称霸草原的,按说肯定是餐桌上坐主位的客人。
而如果说大象要保护谁的话,就是在自己还小的时候保护好自己,或者成年象要保护好自己的小象,因为在长成成年象之前,小象是可以被猎食动物攻击的。
而且居安思危,还得长得再大一点,再大一点……
那么,大象会不会因为狮子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呢?难道狮子吃肉,大象就要吃肉么?不会的。大象会驱逐其他更小的食草动物吗?也不会的。大象有自己的生存逻辑。它无意在草原上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王国——我们听说过森林有狮子王,但没听说过森林有大象王。
大象的生存逻辑很简单:它当然也希望草原和睦,但它更加关心的,还是自己家族的生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如果胆敢侵犯大象,那大象一定要反击。
我说你得理解,大象毕竟就是大象。大象不咬人不吃人,这是我的本性,有一天,我突然吃了个小动物,那你是不是得吓死。你会说,果不其然你就是猎食动物,只是你心机深啊,隐藏了这么久,隐藏得这么深,现在果然暴露了!
暴露不了啊,狮子“本性难移”,大象也“本性难移”。不给你任何机会~
在自然界里,经过无数代的演化,狮子都知道大象是食草动物,知道大象无意改变格局。狮子和大象之间早已确立“边界”,所谓井水不犯河水。但也有两条,一是猎食动物们也会围猎小象,所以小象并不安全,一定要长大;二是大象平时温和,也毕竟体重大,视线有盲点,小动物们绕道走,别被踩一脚。
2.第二只大象:行进的大象
第二只大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谨慎但坚定前行的中国。它通常不会快速奔跑,也不剧烈调整动作,不做精细复杂的动作,但它有很强的韧性,有很强的抗压和抗击打能力,最终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
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大象时,会发现小象和大象有区别。小象很活跃,摇头晃脑,不时甩动鼻子和耳朵,伴着小跑,欢快而轻盈。但大象不同,大象体型巨大,速度和节奏就慢了很多,气质显然也不同。大象不那么灵活,但是步伐沉着有力。大象走起来,势能和惯性也很大,你肯定不希望这时站在它的跟前。
这就像中国经济(和社会)。原来人们说中国是“奔跑的大象”、“起舞的大象”——发展初期可能是这样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得改换运动方式了。要知道:让大象奔跑起来,一来并不容易,二来有危险,因为大象不好掌握自己的身体,可能磕碰,甚至摔倒。让大象翩翩起舞,更是难上加难,也没有必要。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向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就犹如大象要从A点走到B点,中间七拐八弯,必然会有许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但大象从A点走到了B点,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就完成了。
大象行进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视角有盲点。大象没有鸟瞰的全景雷达,无法及时和准确地看到周边360度的情况,而有盲点,肯定会出现磕碰;
第二,路是没有人走过的,过程有不确定性。这条路没有人走过,前面的路可能突然变窄,也可能坑洼起伏,还会突然有转角。另外,从A点走到B点,毕竟没有其他人走过,也不知道要走多长距离,经历多长时间,都要走完才知道。
这么大一个国家,国家的治理者很像骑在象背上驾驭大象的人,要熟悉大象的身体和特性,包括协调全身,掌握动能与惯性,了解盲点(并知道如何应对盲点),以及掌握边界条件,例如什么样的速度比较合适;何时需要转向;哪些坑洼是要避过的,哪些可以直接走过去。驾驭大象走这个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唯一的办法就是边走边学,边走边练。经过磕碰,经过伤痛,自然也就学会了。
这就是行进中的确定性:
第一,大象必须上路。 大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离开A点,走向B点。越早出发,代价越小,越晚出发,代价越大。不上路的话就是死路一条。
二、两只大象的启示
1.理解了“两只大象”,就理解了当代中国
两只大象,看似不同,实则统一。都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明特质和发展道路。
第一只大象告诉我们中国是什么:中国是一个和平的、有耐心有定力、非零和非掠夺、追求共赢的文明。我们不会攻击他人,不会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霸权秩序,但也不会任人欺凌。我们追求的是和谐共存、世界大同。
第二只大象告诉我们中国行进的方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转弯,不能急刹车,不能剧烈调整,既是身体条件决定的(客观因素),也是为了避免剧烈碰撞和侧翻等更大的风险(主观因素)。中国的前行谨慎而坚定,在摸索中学习,在磕碰中成长。整个过程会充满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
两只大象的共同特点是:谨慎、耐心、坚韧、自主、和平。
2.对于国人来说,理解“两只大象”也意味着:
要有文明自信,有战略定力。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道路,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
3.对于世界来说,理解了“两只大象”,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
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不会重复西方列强的老路。中国会坚持走自己的路,但这条路是和平发展的路,是合作共赢的路。
中国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国际的问题,都需要时间,需要理解,需要耐心——大象前行,是一个长期主义的征程,急不得也催不得。但只要给中国时间和空间,中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施惠全球的现代化的道路,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最终,理解了“两只大象”,也就理解了中国,理解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