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的民间记忆!

2025年08月15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距今已有八十年。
最近关于抗战电影出现了争议,有论者认为,过于血腥暴力的抗战影片不适合儿童观看;有论者反驳,无论欧美韩澳,反纳粹的影片都很多。
作者认为是否儿童观看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影视分级问题,但影视作品本身有“宣传”功能,是毫无疑问的。德国长期处于好莱坞反战(反德)影视剧压力之下,抬不起头。这种感受甚至在一些德国经济类著作中都有所提及。相比较而言,日本在全球的“历史名声”可是比德国好太多。
为什么中韩的抗日声浪几十年不减,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中也专设抗日展区,而德国并未获得这样的待遇呢?无非是因为美国当年对纳粹德国的改造彻底,欧洲各受害国政府和民众也对德国长期施压,导致作为战后“外贸国家”的德国,必须通过重塑自己的全球形象来获得经济发展的“订单”。
所以不是日本的压力太大,而是日本的压力太小。由于战后迅速出现的“反苏”诉求,美国对日本战争机器(财阀)的改造戛然而止,对极右翼政客也缺乏清算,导致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人物、财阀人物以及背后的勾连机制几乎被完整保留下来。
要论宣传能力,日本似乎要远强于中国大陆。读者如果没有时间去阅读关于德国、日本战后史的著作,那随手通过一个AI都可以轻易了解到,德国与日本政府和企业对二战受害者赔偿的态度、立法和具体金额,差异之大,恐怕难免愤慨。
但即便如此,在欧美老百姓心中,1980年代开始,日本就是“东方文明”的一极。为何如此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除了偷袭珍珠港之外,日本在二战中对欧美的直接进攻几乎为零,既然都没打起来,别人怎么跟你共情呢?所以二战后日本作为新兴“外贸国家”,在国际形象上做了一系列修复,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通过影视作品去实现历史记忆当然是有必要的,但光是东亚两三个国家有记忆,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关于自身历史记忆的影视作品如何普及到更多的国家,才是关键。一是能否产生广泛共情的作品,二是有多少屏幕能够播放这些作品。说到底,“文化影响力”就是“内容+资本”的结果,否则内宣永远难以变成外宣。
其实,上述都不是本文想主要谈的。
本文想谈的是,日本侵华屠戮本就不应该只存在于教科书和影视作品中。时至今日,在网络舆论上,仿佛只有南京、哈尔滨等少数城市才与日本侵华相关,“一寸河山一寸血”本应构成亿万家庭的民间记忆,可是这些记忆究竟去了哪里呢?
作者到中学时代,才知道曾是一介私塾老师的爷爷,在村中大树旁手刃一个与队伍失散的日本兵,投笔从戎。为免波及村中老少,爷爷就此追随他的哥哥参加抗战。但离开不久,便听闻村子被日本兵尽数屠戮,妻儿惨死。在军旅途中,爷爷与奶奶结合并生下二子二女,辗转南下,直到解放西藏后,才得知远在北方的原配和儿子仍然健在。
北方的亲人终其一生都未离开山村太远,后半辈子也几乎未享受过一个“南下干部”的特殊照顾,除了定期把工资的一部分寄回北方,爷爷能做的,就是每年都会乘火车回一次老家。直到爷爷过世时,北方的儿子才第一次来到南方,而爷爷的原配何时过世,是南方的亲人们都不知道的。
作者相信,亿万中国家庭与作者的家庭类似,或多或少,都与日本侵华的历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日本侵华,很多家庭的历史恐怕都要改写。
作者以为,人们可以批评“抗日神剧”、可以讨论抗日影视剧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儿童观看,但抗日这段历史是深入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家庭骨髓的,是永远不可能忘记和抹灭的。
但民间的忘记、家庭的历史是不可能依赖于官方和外人去记录的,这完全有赖于每一个个体自己去实现。与其每天被网络舆论的集体命题和思维所纠缠,不如自己成为历史记忆的创造者。
抗战的记忆如此,其他记忆亦如此。
这也是本号主张“私家史”的意义所在。
以上。
已有1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