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京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两段比较“有名”的话。
一个是讲跳楼的——
我跳过楼,你跳过吗? 我让坦克压过,你压过吗? 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 我野外生存把人干了,你干过吗? 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 我能开飞机,你会吗? .........
另一个是讲坦克的——
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枪炮是不长眼的,还有黑哥们的语言是不通的。
最近,这两段话被网友们翻出来,有的模仿吴京摇头,有的抨击吴京说的话,反正是极尽嘲讽,造成一股讽刺吴京的小高潮。
但在这件事上,我无意站在任何一边,写这篇短文,也只是想用我的理解,分析一下这件事。
如果你现在的年龄过了三十岁,肯定记得十几年前的中国是什么处境。
那段时间,台湾议题时时发生,马英九是中国网友热议的当红人物。日本首相经常参拜靖国神社,漠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越南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试图占领黄岩岛等南海岛屿,美国也经常利用钓鱼岛做文章。
实事求是的说,那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比较恶劣的,总是处于被欺辱、被霸凌的地位。
国内环境更不用说,贪污腐败、资本运作、官商勾结、卫生安全、强拆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身处这样的环境,当时的人都有一种“渴望改变”的心态,不论变成什么样子,只要能变就是好的,反正再差也不可能比“现在”更差。
而要想改变,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办到,必须依仗国家的全方面统筹安排,才有可能实现。
于是,渴望改变的个人心态,汇聚成渴望国家强大的社会共识。
社会共识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它突破临界点的时候,足以翻天覆地,个人乘着这股东风,亦可以青云直上。
2015年4月,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1》上映。
因为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军人战胜外国雇佣军的故事,再加上节奏紧凑、表演到位,结尾处又刻意说了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便直接切中当时的社会共识,在电影中实现了国民渴望实现的事,一举斩获五亿元的票房。
从艺二十年却始终不温不火的吴京,也凭借这部电影,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2017年7月,吴京推出自导自演的《战狼2》。
这部电影不仅延续了上部电影的风格,迎合了国民渴望国家强大的社会共识,还把故事背景放到非洲,迎合了一带一路的时代旋律,给人一种“中国强大走向世界”的感觉。
电影的最后,吴京手持国旗穿过非洲军阀的交战区,更是让观众体会到了久违的大国地位。
这三个buff叠满,给《战狼2》换来将近五十七亿元的票房,吴京在影视圈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跻身一线。
可以说,吴京和《战狼》系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共识产生了同频共振,他们的走红和成功,其实都是时代的产物。

不论吴京是无意间走到这条路上,还是通过拍摄军旅片的经验,敏锐的发现了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总之,他成了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吃到那个时代第一笔也是最大的一笔红利,甚至通过影视作品,成为“爱国”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时代对先行者的奖励,在吴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
问题在于,时代背景是会改变的,社会共识是会更迭的。
经过十年的整顿治理,中国国内的不良现象被清扫的七七八八,在国外也摆脱了孱弱的地位,甚至可以和美国当面叫板了。这就意味着,当年人们渴望的改变都实现了,渴望国家强大的社会共识被满足了。
这种情绪,在疫情前两年的“抄作业”声音中,达到了最高潮。
但,革命的成功会消解革命的意义,同时也会掩盖革命的根源。
当社会真的改变、国家真的强大以后,人们反而忘记了吴京是怎么火起来的,《战狼》系列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于是,吴京的表演、《战狼》系列宣扬的情绪,就变得不可理喻了。
此外,疫情结束以后,经济并没有和人们想象的一样昂扬向上,而是急转直下,短短两三年时间就不行了,人们开始被失业、收入、养老等个人问题困扰。
社会情绪从此由“外求”转向“内求”,社会共识也从“国家强大”转为“个人生活。”
这个时候,那些被个人问题困扰的人们再去看《战狼》系列,便会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种感觉:
“哥们,你和我闹呢?你说的这些话,和我有什么关系?”
最近讽刺吴京的,大抵都是这个群体,当年追捧吴京的,大抵......也是这个群体。
他们当年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到吴京身上,让吴京直冲云霄,现在又把自己的不满、对社会环境的不满投射到吴京身上,让吴京成了一个小丑。
在这个过程中,吴京有什么错吗?
没有。
那追捧吴京和讽刺吴京的人有什么错吗?
也没用。
他们都没有错,只是时代变了。
不过,吴京吃尽上一个时代的红利,自然会被下一个时代所排斥,这很正常,也很公平,总不能什么好事都让他占了。甚至可以说,他当年赚的钱,其中一部分就是日后的挨骂钱。
从这个角度来看,吴京的《战狼》系列,应该属于透支型投资。
最后用教员的一句话做结尾吧:
“一切战争的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无心的人,仍然沉浸在上一个时代的是是非非里,有心的人,早已在为下一个时代做准备了。





已有15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