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连续写了两天个人成长的话题
突然发现,西贝又又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西贝的“温情”小作文。
而这次的“再翻车”,其实也为我们前两天写的这个“执念”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今天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品鉴一下“执念”这件事的破坏力。
9月23日西贝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文章。
文章描述毛毛从2岁起就开始吃西贝,与品牌建立了深厚的“约定”。
当妈妈因为近期的负面新闻而阻止他去西贝时,毛毛通过哭闹甚至“抱住店长大腿”的方式表达不满,最终妈妈被孩子的“执着”打动,选择继续光顾。
想来站在“西贝”的角度“写”这篇文章,是希望通过儿童的天真和情感依赖,传递消费者对西贝的“信任”与“陪伴”,试图缓和此前负面舆论带来的冲击。
然并卵
这种十年前“知音体”的戏剧化和煽情的叙事手法,在发布后迅速被认为是“史诗级拉胯”的公关操作。
面对汹涌的舆论批评,西贝在9月25日将文章删除。
其实关于西贝,我之前已经写了三篇了,实在是不太想“蹭”它了。
真的是看到西贝这样一家从管理到供应链都属于国内一流的餐饮企业,是如何一步一步在舆论战场上“大败亏输”的。
那为什么在搞出来写一系列迷惑操作后,在舆论已经稍稍降温之后,西贝又能再次搞出来“小作文”这样的操作呢?
02
回到我昨天写的文章中说:
所谓“执着”,是看准了一个方向、一个价值、一个目标后,将自己的全部心力“附着”其上,稳稳地扎根,持续地行动。
它关注的是“我当下正在做什么”
“我是否在朝着目标前进”
“我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是否更精进了一分”
所谓“执念”,是内心深处死死抓住某个特定的结果或预设的蓝图不放。
它关注的不是行动,而是
“事情为什么还没达到我想要的样子?”
“别人是否如我预期般对待我?”
“我付出了,为何没有得到回报”。
而西贝的公关之所以一直翻车,是因为西贝的贾老板心中,有放不下的“执念”,那他的执念是什么呢?
是那个“中国餐饮第一品牌”的虚名?
是那份“每一道菜都必须是精品”的完美主义?
还是那种“西贝就应该被所有人喜爱”的期待?
或许都是,但更深层次的,是贾老板对“西贝理应被理解、被认可”这一特定结果的顽固执着。
03
在贾老板的心中,西贝的初心是好的,产品是用心的,价格是合理的,所以消费者应当理解并接受这一切。
而当现实与这一蓝图相悖时,他选择的不是审视自身与市场的脱节,而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市场,让现实屈服于他的预期。
而这种执念,让西贝的公关操作一次次偏离轨道。
健康的“执着”本应执着于:
如何做出更美味的食物?
如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如何真正理解并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
如何坦诚沟通,重建信任?
而贾老板的“执念”却表现在:
为什么消费者不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
为什么媒体总是抓住我们不放?
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为何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内在的执念,外化成了那一系列令人瞠目的公关操作。
如今这篇试图用“儿童情怀”进行道德绑定的“温情小作文”,其底层逻辑一脉相承:
都不是从市场真实反馈出发的真诚沟通,而是企图用一种“自我感动”的叙事,去扭转舆论,让公众回到他所期望的“理解与认可”的轨道上。
而这这恰恰是执念最可怕的破坏力。它让我们活在自我构建的图景里,丧失了对外界真实的感知力与应变力。
一个被执念掌控的领导者,会本能地将所有负面反馈视为“噪音”和“刁难”,其决策不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让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甚至是“如何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
04
西贝拥有国内顶尖的供应链体系和管理团队,这本是它应对危机的最大资本。
但在组织内“最高意志”执念的驱动下,这些硬实力没有用于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新,反而消耗在一场又一场企图“扭转认知”的舆论攻坚战上,可谓南辕北辙,舍本逐末。
《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西贝的困局,归根结底是“自知”与“自胜”的缺失。
贾老板若不能打破心中那个“西贝必须完美无瑕、必须被所有人喜爱”的执念。
无法真正谦卑地俯身倾听市场最真实、甚至最刺耳的声音,那么无论公关文案写得再煽情,都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火上浇油。
执念,是我们成长之路上的最坚固的牢笼。我们唯有放下对特定结果的痴缠,将心力专注于行动本身的价值与精进,个人方能破茧成蝶,企业方能转危为机。
当然,这很难。
而西贝,用极其高昂的代价,为我们所有人上了一堂关于“执念”的公开课。
谢谢西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