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时间,常收到读者在问我,怎么看中国人劣根性这件事?每每听到“民族劣根性”这个词,我就忍不住冷笑。在我小时候,1993年第11期的《读者》转载了孙云晓的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此文影响巨大,不停地被传阅,我的上课老师还特意用这篇文章在课堂上DISS我们(我相信大多数老师们都这么干过)。这篇讲述中日11-16岁少年们在内蒙古夏令营的文章颂扬了日本小孩独立自主的精神,并贬低了中国小孩娇生惯养的生活态度,但文章内容错误百出,文中77个日本少年和30个中国少年背负着20公斤的行李步行50公里在草原上进行探险---我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坚持一年跑1000公里(写作后放弃了),像我这样75KG的壮汉,背着20KG的背包走5公里都吃不消,文中的中日少年都是海豹突击队成员吗?作者1994年因为被置疑文章真实性,将负重数据和步行距离减低了一半,不好意思,一天背10KG走25公里,一个经常锻炼的成年壮汉还是吃不消。作者孙云晓这种看似想激励当时青少年发奋图强追赶强国的意图,其实骨子里是因为自卑。因为自卑,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喜欢从民族性上找根源,总结出一套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比如:热爱内斗、脏、小聪明、爱面子、喜欢打探别人隐私、缺少团队精神、小家子气等等等等。其实在我青少年时期,我也深受这种文章的影响,以为这真的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甩都甩不掉的,遇到什么事情,我就会跟其他没脑子的愤青一样愤愤不平地说:|就我们中国才这样,这要是日本人,这要是法国人……现在回头看看,在奔向傻逼的道路上,我真是一个资深傻逼啊。(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发现自己以前是傻逼的过程。)一直到30岁自己创业后,知识体系结构慢慢完善,以前只爱看历史、文学类书籍的我,开始转向经济、金融学知识,给了我灵魂很大的冲击,可以说,偏感性的我看事物越来越理性,不断积累的经济学认知使我深深地意识到……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85人赞